熱門:

2022年1月6日

梁錦松 科網人語

中港生命科技互補優勢

香港與中國內地不僅一直保持着緊密的經濟聯繫,兩地的科技交流合作更開闢出廣闊的前景。相信只有推動香港與大灣區金融和科技的融合發展,才能充分發揮兩地優勢互補作用,達致雙贏的局面。

近幾年香港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已增至16個,當中超過10個跟生命科技有關。香港具備優秀的大學科研人才,生命科技的基礎研究實力強。然而,很多本地學者取得新突破後,最終都選擇到美國或其他地方轉化科研成果,始終美國的市場比香港大、資金多。

不過,現時中國的生命科技正高速發展,部分技術如人工智能已超越香港,生產方面也比香港優勝;加上內地市場龐大,病例較多,有利臨床研究。國家又鼓勵大灣區可整體合作,資金不缺,科研人才應看清發展趨勢,構思如何善用各種優勢,留港研發,甚至設立生產線。

國家主席習近平提過,未來以內地的內循環為主,但同時強調國內國外雙循環,香港很應該成為這個雙循環的其中一個軸心。香港以前是英國殖民地,依然沿用英國法律,法規一般較多與西方相似,所以較易跟國際接軌。更重要的是,香港屬金融中心,有助推動與內地的生命科技發展。由於中美角力,美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或對中國企業的限制,令香港成為中國生命科技公司計劃在海外或境外上市的不二之選。因此,中港兩地是極為互助互補。

國家正式把香港納入大灣區發展規劃,特別是河套地區,現在把它擴展為北部都會區。其實,在北部發展生物科技大有可為,將來或可在政策上作出改動,設立一線、二線,讓兩地的科技人員、病人、投資者、藥物及機械等,在符合「一國兩制」下有更好的流動或互動。

如要實現更佳的融合,目前仍有不少問題尚待解決,例如生命科技研發的知識產權,怎樣既可在中國註冊,又應用於國際層面。還有一個問題,香港仍未設立自我審批藥物的機構。這很值得研究,而筆者覺得是有需要的。當然,成立機構後,還要設法爭取國家和國際的認可。

希望業界各持份者,包括科研人員、大學、投資者、藥廠、法律界(特別是知識產權領域方面)、房地產(如建立生命科技城),跟中港兩地政府多加強交流。而專業組織如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也可作為推動發展的平台,甚至在國內外推介香港為一個生命科技中心。雖然能否追趕得上美國三藩市屬未知之數,但筆者深信,香港絕對具備這方面的潛力。

梁錦松_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副主席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