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0月18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競爭中性」羅生門

內地近年「國進民退」趨勢備受爭議,亦被視為經濟逐漸喪失活力原因之一。人行行長易綱近日表示,考慮以「競爭中性」原則看待國有企業,這令人憧憬在貿易戰危機下,中共準備政策轉向,將會減少對國企的補貼和支持,務求重新激發民企動能;然而時隔短短一天,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隨即指出,所謂「競爭中性」應該是勿用歧視眼光看待國企,意即眼下國有企業坐大並非壞事,更不必逆轉趨勢。同樣的四個字,竟有兩種完全相反解讀,反映中共內部對於國企和民企問題仍存在巨大分歧。

易綱提促進開放惹憧憬

易綱本月14日在G30(國際金融智庫「三十人集團」)國際銀行業研討會發言說:「為解決中國經濟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我們將加快國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並考慮以『競爭中性』原則對待國有企業。我們將大力促進服務部門的對外開放,包括金融業對外開放。」

儘管易綱未有具體闡述何謂「競爭中性」,惟他在這句話前文後理說的都是「促進開放」;加上內地近年「國進民退」現象已成共識,而易綱強調要「解決中國經濟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難免令人聯想到他的意思是把目前向國企傾斜的政策調整為中性,意即減少有關補貼和支持,讓民企享有更公平的營商環境。

國資委解讀勿歧視國企

再者,「競爭中性」(competitively neutral)原則最早由澳洲政府在九十年代提出,原意正是限制國營企業相對於其他公司獲得不公平競爭優勢。及後,經合組織(OECD)進一步解釋原則,訂明國企與政府之間的聯繫,不得為前者帶來額外競爭優勢,例如政府在採購服務或發出牌照時,必須對國企和民企一視同仁。

相對來說,今趟是首度有內地官員建議對國有企業採用「競爭中性」原則,這無疑會為民企和國際企業帶來憧憬,將之解讀為中國政府有意改變「國進民退」做法。

然而,很多人開心不足一天,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在本周一回應時,居然別出心裁,聲稱「競爭中性」的意思應該是別用歧視眼光看待國企,事關中國國企「經過改革後已經完全融入市場、同其他所有制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他又說,早前在B20(Business 20,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阿根廷會議上,有人提出「列入國企扭曲競爭」議題,由於涉及歧視國企,反而正是違背了「競爭中性」原則。

彭華崗的講法相當得意,打個比喻,足球場上兩隊對壘,一支名為民企隊,另一支為國企隊,後者在球證偏幫下盡出茅招長期佔上風,引起大批球迷高呼「競爭中性」,要求球證別再偏幫國企隊;有一位球評家卻跳出來表示,所謂「競爭中性」意思是別用歧視眼光看待國企隊茅招,這是哪門子的邏輯!

中共內部政策未有共識

誠然,彭華崗身為國資委高官,可視作國企的代表,為國企講些少好說話,實在無可厚非,但今次他就「競爭中性」問題遙距跟易綱唱反調,同朝為官卻鬧出羅生門,或多或少顯示中共內部對解決國企和民企競爭不公的問題仍未有共識。再者,易綱身為人行行長,主管貨幣政策,其職能和權力基本上跟國企事宜關係不大,由他來為「競爭中性」表態,既有點奇怪,而且略嫌不夠一錘定音權威性。說到底,憧憬「國進民退」政策逆轉為「國退民進」的人士,切莫高興得太早。

(編者按:高天佑最新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