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9日
中秋節,一家團圓的日子,也是一個由中國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中國人有中秋意識已逾2000年,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 256年),最早出現「中秋」一詞在《周禮》,中秋定於農曆八月十五日,當時的中秋主要被視為農業節令,皇帝祭月更是重要祭典。
所謂「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祭月儀式主要目的也與農業有關,由皇帝祈求上天賜予農作物豐收,造就國泰民安。
經過千秋萬代,中秋慢慢由農業節令引申成民間節慶,其轉變過程雖難以定論,但在唐朝已有中秋之月的記錄,不少史學家都相信唐朝已興起中秋這節日,而第一次有明確記載中秋節的典籍,是距今差不多900年的南宋時期,吳自收在《夢梁錄》一書提到:「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臨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而夜遊賞月的傳統習俗,在書中亦有描寫。
千年古節
中秋節是一個重要的農曆節日。古人將八月十五日設定為中秋,基於前人對月亮與務農社會密切關係的觀察所得,而月亮更是中秋具象徵意義的主角,由於月有圓缺,中秋的滿月承載着人類一家團圓的願望。
可是,為何月亮在中秋時分會特別明亮?
從氣象來說,月亮每個月圍繞地球轉一圈,每月都有一次近地(地球)點。由於月亮圍繞地球公轉呈橢圓形,在過程中,與地球最遠與最近的距離相差大約 5萬公里,因此從地球觀賞月亮,有時大些,有時細些,兩者直徑足有八分一大小之差別。
還有,中秋所在月份,月亮正好運行到地球的赤道上空,這時距離地球最近,同時處於「滿月」狀態。滿月指月亮表面大部分被陽光照亮,由於月亮的亮度取決於太陽光的反射,距離近加上完整反射,使中秋明月在夜空中顯得格外亮麗。
雖說中秋節是個有悠久歷史的古老節日,然而比起它的中心象徵——月亮,中秋節就如流星,僅存在一剎那,而月亮等於漫漫長夜,兩者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根據月球的地質研究和隕石樣本分析得出的估算,月亮在宇宙中存在了約45億年。月亮的形成與地球關係密切,目前最具說服力的一種說法,普遍認為地球在早期太陽系中經歷了一次大規模撞擊,導致月球的形成。
而月球是地球的隸屬天體,因為它的運動主要由地球的引力所控制。地球的引力使月球保持着環繞地球運轉的軌道,也是月球維持在地球附近的原因之一。而月亮也成為最接近地球的天然衞星,夜空中最明亮的天體之一,它位於地球附近,距離我們約38.4萬公里。
百變月亮
只要在看得到月亮的日子,於世界任何地方,抬頭望天都可見到其蹤影,永不缺席。對於月亮,人類仍處於探索階段,然而其神秘面紗早被揭開,自從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太空人杭思朗(Neil Armstrong)成功在月球踏出一小步開始,人類見到真實情況,傳統月亮故事已沒想像空間。
月球表面看來凹凹凸凸,一望無際,其實也有高山低谷。月球上有一些比較大的黑暗區域,被稱為月海(Maria),是古代隕石撞擊形成的大型撞擊坑,填滿了火山活動產生的熔岩,故看起來較暗。與月海相對,月球的高地(Terrae)比較亮,通常位於月球的南極和北極周圍,比月海高出數千米。
除了月海,月球表面布滿各種大小的撞擊坑(Craters),都是由隕石或彗星碰撞月球表面而成。月球上最高的山叫萊布尼茲環形山,比地球的珠穆朗瑪峰還要高150米,位於月球南極附近。月球還有許多像河流或裂縫的結構,稱為月溪(Rilles),估計古代火山活動或地質變化結果。
除了月球表徵引人入勝外,月亮還有一些特質讓它的存在更神秘。
月亮外觀每天改變,我們所看到的不同月相由太陽照射和肉眼觀察的角度所造成。從新月到滿月再到下弦月,月亮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月相。
月亮對地球的引力也影響地球的潮汐,創造了海潮。這種引力使得地球的自轉速度逐漸減緩,使月亮愈來愈遠離地球,每年大約遠多3.8厘米。
在月球的白天,陽光直射表面,因此表面溫度可以升至攝氏127攝氏度。這是因為太陽的輻射能量直接加熱了月球表面,不像地球有大氣層來保護;在月球的夜晚,由於缺乏大氣層,熱量不能被保留,表面溫度會急降。夜晚的月球表面溫度可下降到-173攝氏度以下。這是因為月球在夜間失去所有熱量,表面變得極其寒冷。難怪有時抬頭仰望這個掛在天上的大明星,總是覺得艷光中帶點冷。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秋月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