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2日
猛烈的颱風不但在香港集體回憶中留下印記,曾經是好些經典香港電影的創作素材。1953年講述庶民板間房生活的粵語片傑作《危樓春曉》,電影的結尾就安排在一個颱風之夜發生。故事中的唐樓本身已經殘破不堪,在風雨飄搖下更有傾倒在即的危險。而吳楚帆等一眾住板間房的貧民,本身已走到山窮水盡,有人做苦力,有人賣血,連維持基本生活也相當艱難。就如這部電影的名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一樣,主角們最後憑藉守望相助精神,最後在危樓塌下前一刻全身而退,趕到醫院,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助即將臨盆產子的鄰居。
2010年羅啟銳導演的《歲月神偷》,回憶六十年代香港單純簡樸的生活。電影後段,出現了影射「溫黛」的颱風「貝蒂」。主角任達華艱難經營的羅記皮鞋,在無情巨風下,被吹得東歪西倒,牆傾瓦塌,花盡心血打造的皮鞋給風雨吹到街上,全部破毁報銷。
世紀颱風在《歲月神偷》彷彿變了一個文化符號,不但代表了香港在六十年代經歷過的重要事件,也象徵那個人人自食其力,胼手胝足的艱苦年代。《歲月神偷》和《危樓春曉》兩部有代表性的香港電影雖然相距超過50年,但它們都透過颱風的考驗,去展現了香港人不屈不撓的韌性,以及家庭和鄰里之間的人情美善。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燒腦醒神 《消失的她》 |
上一篇: | 天有可測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