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4日
網友叫我評點內地電影《長安三萬里》,卡通內容我不談了,不如探討那大背景:唐詩怎麼興起?如此美滿,怎麼又會衰落?我並非文學史專家,卻正好以宏觀、淺白角度寫寫,可能反而清晰。
唐詩,往往專指近體詩,乃相對古體詩而言。詩自古有格律,上古詩格律簡樸,近體詩把格律愈加規範,大概完成於杜甫(712-770),後世奉為楷模,直至五四運動前悠悠歲月,中國人講詩,通常就指近體詩。具體來說,針對平仄、對仗和押韻都要求嚴格,舉例杜甫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聲調恰恰:「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字字相對;無對不、邊對盡、木對江、蕭蕭對滾滾……詞性也字字對仗;而「來」又與上下聯的尾字「哀」、「台」等押韻。換着左膠觀點,諸般近乎強迫行為的工夫,剝削自由啦、離地啦;其實非也,考功夫的是作家,在受眾讀來,愈符合格律愈琅琅上口,知其然不用知其所以然,猶如廚師辛勞,食客吃得過癮,不用了解怎煮。甚至正因建立了標準,辨識率高,爭雄競技心態,喚起熱愛。
關於詳情,有興趣朋友請參閱王力《漢語詩律學》,洋洋大觀。
這是我認為唐詩興旺的緣故,倒未必關唐朝國力強盛事,有道「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事實上,看過《長安三萬里》就知,李白和杜甫許多傑作寫於安史之亂之後。但畢竟,近體詩衰落,到宋朝逐漸褪色。我卻覺得,形式上繼承者是宋詩,唐詩精神上繼承者是宋詞。
宋詞繼承了它發展規律美的精神,齊整句子(五言或七言)的格律至近體詩發展盡善,宋詞便發展長短句和音樂化。部分唐詩也能唱,宋詞則全面音樂化,所謂按譜「倚聲填詞」,可想而知更挑戰難度,才子們紛紛轉向那邊角逐。唱歌聽歌很能激活夜經濟,迎合燈紅酒綠,宋詞遂愈趨浪漫。
唐詩宋詞,到元曲,根本是舞台表演了。一般總覺元曲地位稍遜,一來元朝不足百年,比唐宋短得多,自然佳作少些;二來若只計散曲,是的,若計上戲曲,雜劇《竇娥冤》、關漢卿等名字便如雷貫耳。唐宋追求規格和音律的軌跡,至此又添上戲劇性和故事性難度。往後明清傳奇、近世京劇粵劇,與元曲一脈相承,士大夫文學與大眾文學終於滙合。
難填難「啱音」
當今主流在pop music,當然含舶來貨味道,惟純以填詞人立場,本質上,跟依聲韻寫唐詩的才子並沒大分別。現代曲風複雜多元,題材和措詞要推陳出新,所以Cantopop出名難填難「啱音」,黃霑、潘源良、林夕、黃偉文等便是現代杜甫和李商隱,努力攀登高峰摘取桂冠。再強調一次,受眾不必知道你有幾困難,自會感受到順口流暢。
如此說來,新詩偏捉錯用神,號稱打破形式主義,廢除一切格律,只方便了創作,於讀者沒受惠。狹義地,詩從唐朝後便衰落,但唐詩制定規矩、法度精嚴、音樂化、親民化種種成功元素,延伸宋詞、元曲、戲曲和Cantopop,永續不絕如縷。
何止三萬里?
撰文 : 余家強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流感病毒之迷思:測試、藥物及疫苗等 |
上一篇: | 一沉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