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日
說起中華文明起源,大家多只想起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其實長江流域也有古文明,只是缺乏文獻記載,隨着戰國七雄中秦國的征討,長江流域的文化和故事都在戰火中湮滅。至近代許多文物出土,這些歷史得以補足,其中一個重要考古遺址為屬於古蜀文明的四川三星堆。
三星堆出土文物橫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末周初近2000年,許多祭祀用品在中原地區所未見,例如臉容誇張的頭像和面具,具不同猛禽特徵、造型奇特的神獸,以及布滿神鳥和飾物的精緻神樹,都說明古蜀的繁榮,當中120件文物現於「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即日至2024年1月8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覽展示,讓觀眾可窺探這消失的燦爛文明。
三星堆位於四川成都,原本是3個普通小土丘,1929年有農民在附近的月亮灣挖出一堆玉石,變賣後引起學者關注,隨後不同考古團隊在該地區多次挖掘,但文物數量不多。從1970年代開始,該地挖土造磚,發現不少文物;1986年更挖出兩個古代祭祀坑,出土器物千多件,不少是中原文化未見過的大型青銅器,大大補足記載不多的古蜀歷史,該地被列為重點保護考古場所。
考古學家冉宏林出生於重慶,大學時就立志回家鄉參與三星堆遺址挖掘工作,從北京大學考古學碩士畢業後順利加入相關團隊,至今10年。
從2019年開始,三星堆發現多6個新的祭祀坑,共出土超過15000件文物,冉宏林擔任領隊角色。回憶起這段經歷,他難掩興奮:「我們已預計有收穫,想不到會有這麼多祭祀坑,而且器物工藝之精美前所未見。」
他形容,這次挖掘成果並非偶然,全賴之前的考古學家做了多年深入調查,理解地下古代城市布局,例如研究地下城牆如何劃分出不同的區域,像宮殿區、祭祀區、作坊區,才能準確找到祭祀坑定位。出土文物數量太多,增加了提取難度,尤其它們多散亂地分布在洞中,破壞程度不一。「在各類文物上還有一百多根象牙,要移除極困難,它們保存狀況差,表面完整,實際已嚴重破壞,被掩埋三千多年,裏面已粉化。」
數月復原金面罩
隊員趴在凌空的小台上,用石膏繃帶先包裹象牙,形成堅固的保護層,再小心翼翼逐根移除。「用了三四個月才完成」。銅器比象牙相對穩固,但它們被掩埋前已遭破壞。「很多被砸壞,有的還被燒過,加上有些銅器很薄,提取時很麻煩。金器更難,在坑裏被揉成一團,要展開回復最初的樣子,花了團隊很多工夫。例如展覽中來自3號坑的金面罩,厚度不到1毫米,用了幾個月復原。」冉宏林說。
為了完整保存文物,考古團隊在該區架設大棚,抵擋風雨,每個祭祀坑上有恒溫恒濕的發掘倉,器物一出土就能在穩定狀態中保存。雖然用上不少高科技,接觸文物時仍是用簡單工具,如掃、牙刷、手鏟,速度慢,卻有其必要。「我們不能求快,因為那是三千多年前的文物,要懷着敬畏之心仔細對待。速度一快,不但為文物帶來嚴重破壞,器物上訊息都無法提取。」例如器物上附着的泥土,不會隨意剔除。「金面罩裏面可能夾帶一些殘留的木頭物質,肉眼未必能看到,清理文物時不會清潔得太乾淨。」
三星堆出土的祭祀器物造型獨特,有些與中原地區相通,有些屬當地特有,例如青銅面具輪廓誇張,猶如外星來客。「基本構造和特徵仍跟人相似,只是細部有些變化。因它代表的並非真實的人,而是要祭祀崇拜的神或祖先。」例如這次展出的《縱目面具》,耳朵巨大,眼珠如棒狀突出,像擁有千里眼與順風耳。「文獻記載古蜀人的祖先蠶叢擁有『縱目』,眼睛外凸,可能來自這個形象。」
冉宏林解釋,古代銅礦資源珍貴,主要用來製作祭祀用品,並集中塑造最神聖和重要的神像面部和頭部,身體以石或木頭製成,因此出土的完整人像很少,面具和頭像佔多。例如三星堆中體積最大的青銅《大面具》,高71厘米,重65.5公斤。「如按這面具的比例來做銅人像,高近6米。」為何要塑造那麼多人像?當年的祭祀儀式如何進行?為何它們都被摧毀埋藏?冉宏林坦言難以推論。他表示:「我們像砌樂高模型,手上只有不齊全的零件,如沒指示圖,很難把一切還原。」
除了人物造型奇特,三星堆的神獸很有趣。當地多霧常陰,因此蜀人崇拜太陽,並構想神樹可連接天地,樹上住着各種神獸,幫助人與神溝通。神獸常由不同動物特徵組合而成,「如鳥、蛇、蟾蜍、老虎、羊、牛,三星堆是個動物大樂園。」這些動物造型充滿奇想,如虎頭接龍身,龍形器更有一個如風筒或吸塵機的扁嘴,上面有魚鱗紋和羽翅紋浮雕。在眾多神獸中,龍佔獨特地位。「龍的形象在距今六千多年前河南出土文物中最早發現,三星堆和中原的龍來自同一個系統,只是表現更豐富、栩栩如生,其他地區的龍較扁平。」冉宏林笑言,就像三星堆的龍是3D,中原和其他地區是2D。
昂貴物料製祭祀品
四川盆地天然資源充足,居民以農耕為生,生活安定,祭祀物品不少採用昂貴物料,如亞洲象的象牙,冉宏林表示,難以斷定古代生物分布,象牙可能來自當地或周邊地區。此外還有估計來自印度洋的海貝,海貝在中原很多地方的墓葬區有出土,證明古代各地交流頻繁。冉宏林認真地說:「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三星堆地理環境的確較封閉,周邊有高山阻隔。古蜀從古至今,與周邊或外界有很多聯繫,出土器物正印證這點。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與川西北地區、長江中原地區,到夏商周時期與中原地區、以至南邊包括香港和越南北部,都有文化交流,才造就古蜀輝煌燦爛的面貌。」
在秦以前,古蜀文明已出現約2000年,可是相關文獻紀錄很少。「要到漢晉時期才出現,只有簡單幾句,沒太多細節,古蜀國是怎麼樣,主要靠考古重塑。」三星堆出土大量文物,連同成都平原上新石器時期的寶墩文化,以及年代後於三星堆的金沙遺址,是這段歷史的有力證明。
三星堆都城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被廢棄,原因不明。「我推測它沒突然消失,是延續到其他地方,如年代稍後的金沙遺址,同樣是古蜀文明中心,對三星堆文化也有所繼承。東周時期隨着長江中游人群遷入,古蜀文明受到一定衝擊,雖然有改變,還是作為獨立文明延續,至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後,整個文明才融入中原。」
從事考古工作多年,經常日曬雨淋在野外工作,冉宏林笑言辛苦乃必然。「像三星堆這麼多精采而珍貴的文物出土,機會不多,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寂寂無聞,臉朝黃土背朝天,辛勞地用人手發掘。考古未來幾百年應不會被人工智能替代,文物處理靠專家仔細研究和思考,親自動手做。」儘管吃力,冉宏林卻甘之如飴。「每一手鏟挖下去,都可能有重大發現在等着你,抱着這樣期待,就覺得沒那麼痛苦。」
冉宏林小檔案
出生年份:1987
出生地點:中國重慶
職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
學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
撰文:張綺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法越風味 香料銷魂 |
上一篇: | 肺靜脈阻隔術治重症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