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4日
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Birmingham)因背負8700萬英鎊赤字,兼且受到「同工同酬」索賠法案影響,涉及7.6億英鎊賠償,市議會陷入嚴重財困,上周突然宣布「破產」,將停止所有新開支,轟動全球。
這個城市是港人移民熱門之選,面積不足270平方公里,約為香港十分之一,與我們淵源甚深。只要你了解其進化史,自會發現「港伯」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在找不到一個笑得出的理由。
曾幾何時,英國是地球上絕對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版圖擴張至世界各地。回到十八世紀,今日「大佬」美國未成氣候,英國仍在政治、經濟、文化處於領先地位,伯明翰正正不可或缺重要推手;其地理位置優越,剛好位處英格蘭中部,交通網四通八達,因煤炭、礦產豐富,集天時地利人和,遂成為工業革命發源地,發展一日千里。
伯明翰藉工業和貿易推動之下,躍升歐洲心臟,也是當時鐵路、船舶、錢幣等製造中心,吸引大量人口移居,很快由小村變為小城,小城化作大城。1900年,伯明翰人口僅得65萬,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人口已突破114萬,亞裔佔超過26%,僅次近六成的白人;現時其生產總值仍佔全國出口量20%以上,地位舉足輕重。
同聲同氣
歷史似乎在不斷重演。二戰結束後,英國百廢待興,勞動人口短缺,為了提振經濟,於是從殖民地吸引人才遷移,填補缺口。撫今追昔,利物浦是英國歷史最悠久華人聚居地,最早建於1890年代,而伯明翰則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逐步建立華人社區,同聲同氣,互相扶持。
我們經常聽說上一代移民別國做生意,通常就是開餐館。的而且確,那年頭新移民知識水平低,就業機會不多,開餐館或在餐館打工是主要出路,惟當時伯明翰中心的赫斯特街地區(Hurst Street area)已經商舖林立,華人被迫在郊區開店,也是當地近郊有特別多中式外賣店的歷史原因。「1945年之前,伯明翰市中心的華人寥寥無幾,從1951年的200人左右,增加到1991年破紀錄的3315人。」伯明翰大學文化研究和社會系教授David Parker透露,赫斯特街地區直至八十年代才被稱為「唐人街」。
踏入90年中期,本港面對前途問題,移民潮一發不可收拾,伯明翰當年已是倫敦以外最熱門落腳地。時至今日,港式茶餐廳、市集、髮型屋以至林林總總香港人公司,總之「港」得出、找得到。事實是伯明翰與香港人關係千絲萬縷,其中一單可媲美大台電視劇情節。
港人收購
2007年6月,香港商人楊家誠以5495萬英鎊收購伯明翰球隊49.9%股份,後來球隊重返英超,旗下公司泓鋒國際加碼注資7700萬英鎊,全面收購伯明翰,一舉成為英超首個香港班主,當時一度被譽為本港體壇風雲人物。
好景不常,伯明翰球隊於2011年經歷史上「第二個高潮」後(詳見另文),好運耗盡,降班收場,同年6月,楊家誠被揭發真身是「白手套」,因洗黑錢被捕,連母公司資金亦遭凍結,結果被囚6年,轉眼由揚威國際變成醜出宇宙。
此後,伯明翰一直尋求白武士出手打救,等了又等,終在2016年完成另一重要交易,果然又是「香港人幫香港人」。
新老闆是港商孫粗洪(Paul Suen),人稱「低調殼王」、「仙股大王」,成名作2009年入股陷入危機的百靈達。2015年,百靈達短短4個月內炒上超過100倍,同年7月把全部股份套現,淨賺超過13倍,他的中國投資集團(Trillion Trophy Asia)收購伯明翰50.6%股份後,曾成為球會單一最大股東。
伯明翰是去年英聯邦運動會主辦城市,市政府明知庫房空虛,還要負責1.84億英鎊開支。隨着外資撤走、人才凋零,加上地產價格呈現下滑趨勢,小城未來的路在何方?難道要成為國際慈善中心嗎?
陶傑在自家媒體CUP寫道:「一個市政府的破產不是什麼特別嚴重的事,只是宣布進入手緊的嚴重狀態,一般會向倫敦求救,要求中央增加津貼。」不管身在何地,一個人最大的「破產」是絕望,一個人最大的「資產」是希望,共勉之。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一沉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