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2日
小時候問爸爸,他會活到幾多歲,還可以陪我多久。他回答:「一百歲應該沒問題,一百二十也有可能。所以,能陪你很多很多年。」旁邊的媽媽插話:「只怕你一百二十歲時,身邊所有人都比你早走一步。」
結果他八十五歲便離開。他一定很失望,原來自己並沒有活到一百二十歲,連一百歲的目標也達不到。
我記得他未到四十歲便開始學氣功,不單有恒心學,更有恒心練習。早晚兩次,每次至少半小時,從不躲懶。他轉述氣功師傅之言:「不肯定自己夠不夠錢過四十年退休生活的話,就別學了。因為練完氣功會很長壽,過百歲是最低標準。」三十多練到八十歲,也練了四十幾年,後來因糖尿病使雙腳無力站立才停止。沒有活到過百歲,是不是可以找師傅算賬?
二〇一八年,澳洲昆士蘭大學對澳洲、美國、中國、印度、日本、智利、俄羅斯等國家做了一項調查,發現人們平均希望活到九十歲;當然,大前提是要健康和幸福。後來英國巴斯大學亦對二十七個國家進行類似調查,結果也差不多。不過,同年在日本有另一項調查,發現日本人理想壽命,平均只是七十七點一歲。當中十幾二十歲一群,最怕活太長,超過六分一人不想超過六十歲。三十幾至五十幾歲受訪者,較多希望能活到八十至八十四歲。
也許十幾二十歲,覺得六十歲已是「老豆個老豆」的年齡,隔了兩代,距離自己太遠,遠得無法想像。假設他二十歲,六十就等於多活兩次,聽起來的確很長。況且青少年常發生成長期抑鬱,不想太長命的想法可以理解。
爸爸留醫時跟他視像通訊,我哭得唏哩嘩啦,他還笑着說:「我仲好精神,唔會咁快死。」大概連他也想不到,被送進醫院後,就再也不能回家。
八十五歲不算短壽,但他還是欠了我至少十五年。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