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2日
千禧世代,又名Y世代,泛指1980年代初到1996年出生者,跟繼後的Z世代──即1997至2010年出生,有兩個共同點:在互聯網、智能手機、社交媒體陪伴下長大;都溺愛寵物。千禧世代不急於生兒育女,或家中兄弟姊妹不多,乃至獨生。這兩個趨勢有否關係?暫說不準。
去年,教宗方濟各公開發牢騷,大意指:千禧世代不願生兒育女,頂多生一個;許多夫婦不想生孩子,卻養了兩隻貓狗,彷彿寵物代替了兒女。教宗覺得這很詼諧,卻是現實。他斥責不肯做父母的教徒奪去了「人之本性」,文化因而衰老,國家受損。教宗顯然認為:千禧世代以寵物代替孩子。
流行語已彰顯了這情況。貓主、狗主稱貓狗為毛孩,自稱貓狗爹、媽,甚至自貶為貓奴、狗奴。千禧世代大多將貓狗看作孩子、Z世代和貓狗嬉戲時間比見父母還多。網上充斥貓狗有趣短視頻,遠較嬰孩單獨的視頻為多。狗隻看護嬰兒和陪伴孩提的視頻,亦多過父母的看護視頻。
網上常見狗如何拯救主人的新聞,如一頭牧羊狗找警察,救出因車禍昏迷的主人。深夜洩漏煤氣,狗狂吠,吵醒家中老少,避過一劫。這些報道都增加了人們對狗的鍾愛,以致許多人說:狗隻對主人,好過兒女對父母。不少人的貓狗離世,傷心甚於父母過身。父母火葬成灰,貓狗則土葬立碑。甚至有云:God倒轉就是Dog。誠然,方濟各的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20-2005)曾公開說:「動物和人類同樣接近天主。」
毋須養兒防老
美國2023年人口普查顯示,66%即8690萬個美國家庭擁有寵物。千禧世代中,44%不肯定會否成家立室,只有40%家庭有未成年兒女,遠遠少於有寵物的家庭。其中,85%狗主、76%貓主將貓狗視作家庭成員,16至34歲主人中,40%將寵物視作兒女;18至49歲的無子女(childfree)夫婦,44%表示有貓狗萬事足,不會生兒育女。50歲以下、已有孩子的父母則表示,他們不會再生孩子。這些數字雖然未能證明:生育率下降,乃因許多人養寵物代替養孩子,但大有可能相關(Correlated)。
根據非牟利美國寵物商品協會(American Pet Products Association)2012年的調查,寵物主人每天和寵物相處時間平均達46.2分鐘,難怪疫情過後,出外消費的人減少了。美國寵物產業的營業額,由2011年533億美元,增至2021年1236億美元,增幅達2.32倍。
有經濟學者推算過,在美國養一頭狗,平均年花費2674至3536美元,但養一名子女,平均年花費卻要12800至14970美元。現今,美國中產階級,跟本港和日本中產階級一樣,面對零工經濟、職業不穩定,實質收入不增反減,前路茫茫,促使不願生兒育女者愈來愈多。何況,千禧世代和Z世代已毋須養兒防老,兒女大多沒有反哺的責任感,要防老還得靠自己青、壯年賺到足夠養老金,那怎怪得生育率下降呢?
許多評論說過,養寵物比養子女,麻煩和擔憂都少得多,就算下500年一遇大暴雨,寵物在家,不會有危險。孩子由出生至上幼稚園,要花母親許多時間照顧,若社會缺乏足夠託兒服務,母親就會疲於奔命,甚至影響事業。美國有調查顯示,25至35歲中產階級婦女,每延遲一年懷孕,可以賺多16000美元。換句話說,早生一年,就要付出16000美元機會成本。於是,婦女愈來愈遲生孩子。不少向上流的婦女,到30至35歲才生兒育女,難免一個起、兩個止。
完美主奴關係
養寵物得到的情感滿足,大過養孩子。狗野性難馴,可交馴犬師訓練至聽話,再不行,可以養另一隻。寵物一旦訓練好,行為定了型,就不會大變。你放工回家,牠會大力搖尾,撲上身歡迎你,天天如是,孩子卻不然。孩提時經常擁抱你,長大後可能疏遠你,狗終生都不會。子女可能會欺騙你,狗不會。要逗貓狗開心很容易;子女愈長大,要逗他/她快樂愈困難。貓狗會老,卻不會成長。用黑格爾的說法──貓主狗主大概不會承認,主人與寵物的關係,是「完美」的主奴關係,此所以那麼多人養寵物,親如子女。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幫助身心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