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日
坊間現存很多千奇百怪的「養生方式」,聲稱效益良好,促進身體健康。
殊不知,有些被奉為「真理」的養生法,其實有很多誤區。今期一述。
中醫養生,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長、化、收、藏」等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保持健康和活力,從而達到益壽延年目的。
中醫養生,首重固護正氣,即保證「精充、氣足、神旺」,才能祛病延年。同時順着「天人相應」、「心身合一」養生觀念,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統一,即人要順應自然規律,調節自身生活方式,達到形神共養、防病強身。
四錯觀念
《素問.上古天真論》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由古文而知,古人很早總結了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
現在,隨着社會迅速發展,中醫養生愈來愈普及,但還存在一些「觀念誤區」:
一錯,重軀體輕心理:人們對軀體健康的關注高,卻常忽視精神層面問題。現代生活節奏快,面對社會、工作、家庭等多方面壓力,許多人常處於一種不良心境與負面情緒中,這使各種心理障礙的發病率持續上升,故建議養生先要養心,必要兼顧心理疏導,避免暗生心理障礙或情緒疾病而不知。
二錯,進補食藥便好:俗語「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許多人受「以補為養」的片面養生知識及促銷廣告誤導,無正確辨證論治下,盲目長期大量進補,如人參、阿膠、三七、鹿茸等強效補品,稍為吃錯,反而損害健康。故養生應遵從專業人士指導,正確地找出相應自身的方法或補益品,做到「辨證施養」才可。
三錯,盲從「養生」:養生資訊充斥網絡、電視、書刊,使養生方法難辨優劣,有時會因傳媒或名人效應,而造成許多盲目跟風,尤以老人最易受誤導,故選養生法,一定要遵循專業人士指導。
四錯,老人才重視養生:青壯一輩對養生保健的重視程度不夠,日常飲食起居極不規律和自律,甚至認為養生是老人才做的事。現今社會,青壯者身心承受力常超負荷,帶來生理性透支,長期可導致各種疾病,甚至猝死的發生。
七大謬誤
古人云:「善養生者,上養神智,中養形態,下養筋骨。」中醫養生傳承千年,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等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節慾、服氣辟穀等多種方式,以達到保養、調養、頤養生命,促人體健康、長壽為目的。現代社會迅速發展,中醫養生方法愈來愈普及。但很多人在其應用上,仍存在誤區:
1.早起一杯淡鹽水。有人認為,早起一杯淡鹽水,對身體有好處。這不能一概而論,要因人而異,如高血壓患者,每日早起喝一杯淡鹽水,則會引起鹽份攝入過多,反而對身體不利。
2.晨練愈早愈好。天亮前,空氣中的污染物不易擴散,屬污染高峰期。且綠色植物在日出前,沒光合作用,致公園等晨練場所存在大量二氧化碳,缺少新鮮氧氣,故過早晨運,不利於健身。
3.大量出汗益健康。適量出汗可排毒,但「大汗淋漓」反而會導致人體的鋅、銅、鉻、鉬、鈷、碘等多種微量元素大量流失,更會傷津耗氣,兼損人體陽氣。中醫學認為運動時,一般以微微出汗最為適宜(非大汗淋漓),另在出汗較多時,要適時補充水份和鹽份。
4.運動後大量喝水。運動後馬上大量喝水,會使胃腸道部分血管急劇收縮、吸收能力減弱,使人感到胃部沉重悶脹,妨礙膈肌活動,影響正常呼吸。建議大量運動後,宜適量、緩慢地飲水,最好補充一些淡鹽水。
5.多吃粗糧養胃。粗細配搭才健康,尤其老年人的飲食。粗糧富含粗纖維,對消化道會產生一定刺激,故食道炎、胃潰瘍等患者,多吃粗糧,反而會加重胃腸負擔。
6.飯後立馬刷牙。容易造成牙冠表面琺瑯質受損,時間久了,則易患上牙齒本質過敏症,導致牙齒出現痠、痛症狀。故此,進食後最好先用清水漱口,1至2小時後再刷牙。
7.泡腳愈熱愈長愈好。有人認為,泡腳時應泡得通紅、泡得皮膚發白才好。其實,皮膚接觸近60℃溫度持續5分鐘以上,或70℃持續1分鐘,就可能造成燙傷。建議泡腳水溫以40℃至45℃為宜。泡腳時間也不宜久,以15至30分鐘為佳。泡腳時間太長,易破壞足部皮膚的皮脂膜,造成角質層乾燥甚至皸裂。老年人泡腳時間長,還會出現出汗、心慌症狀。
撰文 : 伍懷璞_中醫學博士
研究員:曾穎雯中醫學博士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