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3日
《諸劊子手也要死》(Hangmen Also Die!,港譯《殺人者死》)在1944年第16屆奧斯卡獲兩項提名,均名落孫山。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提名的漢斯艾斯勒(Hanns Eisler, 1898–1962),片中插曲No Surrender亦出自他手筆。
艾斯勒是猶太人,生於萊比錫,三歲跟父母移民往維也納。他的哥哥是共產主義者,姊姊曾領導德國共產黨(KPD)參加1924年國會選舉,艾斯勒順理成章的左傾。1926年,他申請加入德國共產黨,未獲批准,終生未能正式成為共產黨員。艾斯勒在1930年代已享有盛譽,並替布萊希特幾齣戲劇譜曲。著名革命歌曲《團結之歌》便由他作曲、布萊希特填詞,在1930年代初風行一時。
1933年希特拉上台,艾斯勒的音樂被禁。他只好跟老友布萊希特一樣,在歐洲流亡,去過不少國家。1938年,他移民往美國,在紐約新社會研究學院任教,創作樂曲和為紀錄片配樂。1942年,艾斯勒往荷里活跟佛列茲朗和布萊希特聚首,為《諸劊子手也要死》配樂。此片沒得獎,但他在1945年憑《寂寞芳心》(None but the Lonely Heart)再獲提名,可惜仍未能得獎。
1947年,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UAC)傳召布萊希特。他本來不想出席,後來聽從律師的忠告,在10月30日出席了聽證。他宣稱從未加入共產黨,並訛稱英語欠佳,以德語作答,翻譯給他弄糊塗,不明白他說什麼。這是布萊希特一生最大的污點。10月31日,布萊希特即攜妻離開美國,1949年落戶東德。
1948年,艾斯勒恐怕HUAC傳召他,在3月26日與妻離開美國,返回奧地利,之後去東德。東德的「國歌」《從廢墟中崛起》,就是他作曲。艾斯勒繼續和布萊希特合作,直至1956年老友逝世。《諸劊子手也要死》並非傑作,卻屬佳作,何況,還有兩獲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華裔黃宗霑擔任攝影,是影迷不可錯過的電影。(下)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