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2日
暑假開始,帶小朋友看了多套美國電影,分別有《元素大都會》(Elemental)、《Barbie芭比》(Barbie)、《蜘蛛俠:飛躍蜘蛛宇宙》(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r-Verse)、《超級瑪利歐兄弟大電影》(The Super Mario Bros. Movie)等,每套皆為逾億美元的大製作,孩子都迷上電影的主題曲,近日筆者每次開車,接駁串流平台時最先問的,便是他們想聽哪一首歌。
以前,聽歌由電台DJ決定,現在則由消費者主導,何時何地聽,聽什麼皆可;看電影亦然,不需傳媒介紹,不必影評推薦,打開手機見到有新作上映,只要是動畫人物當海報主角,就按入查閱上畫檔期,在沒安排旅行的暑假,帶子女到戲院觀映,屬消磨時間的最佳方法。
荷里活電影競爭激烈,看罷上述影片,8月份似乎已沒其他蓄勢待發又適合兒童觀看的大製作,隨之而來有日本小型作品,除了《多啦A夢》(叮噹)系列,還有近年少不了的《蠟筆小新》系列。
集體回憶
這兩套作品的原作者逝世多年,至今仍有新作推出,版權持有人的出版社居功至偉。
第一次看《蠟筆小新》動畫,是30年前的中學生時代,今天自己的下一代也念小學了,一樣喜歡《蠟筆小新》。歲月如梭,主角「小新」野原新之助,依然是個幼稚園學生,實在不可思議!
《多啦A夢》漫畫、動畫與電影系列裏,大雄與朋友從來長不大,至於肚腩上有一個百寶袋、耳朵被老鼠咬掉的藍色機械貓多啦A夢,到底有幾多粉絲?相信多不可考,惟十分肯定的是,粉絲的年齡層貫穿老中青三代。
就這樣,某個周末早上,便貢獻給了這兩套比孩子爸爸年紀還要「老」的「卡通」。
看罷電影,一家大小到某日本時裝品牌店閒逛,想不到遇上一輪集體回憶crossover攻勢。除了人人皆知的《龍珠》和近來炙手可熱的《鏈鋸人》插畫服飾,更有冷門一點的《漂靈》和《銀魂》,每套漫畫系列已不知睇了多少遍。
一件限定版T恤才盛惠80至100港元,款式又目不暇給。小時候,嚷着要爸爸媽媽買的,不就是這些燙畫T恤嗎?
想當年,穿上T恤後,自以為走在潮流尖端;20年前見到其他留學生在東京天天穿,還嘲笑他們是超齡御宅族;豈料如今帶着家人逛街時,覺得買下來就是一種浪漫。
見到某些版權商在推賣檔案夾、筆盒、充電寶、香薰、啤牌和海報等,消費者買下也不知應放在哪兒的東西,相對下,動漫衣服實用得多。當下二話不說,合身又喜歡的通通要,消費券立刻不見一半。
動漫是日本強大的軟實力,不少人都是因為童年時愛讀愛看,印象刻在腦海,長大後自然願意花錢在相關產品上。
飄忽的心
道理看似簡單,做起來卻不易。香港社會興起「說好香港故事」,不過,這是個觸不到、看不見的願景,不見得對一般市民有說服力,也很難抓住消費者和遊客那飄忽的心。
忽發奇想,不知香港有沒有一位有心人,努力找來合適服裝品牌,於明年今日,推出一系列宣傳香港美景Punk Art或《天下》、《風雲》等聯乘衣服系列,並讓我們各口岸職員穿上辦公,齊齊「穿好香港故事」?
撰文 : 香睿剛
(編者按:香睿剛最新著作《笑看東瀛2》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