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7月29日

林建華 直資人語

如何解決香港「少子化」問題?

香港出生人數由2019年的5.29萬人大跌至2022年的3.25萬人。香港教育局資料顯示,2021/22學年有20間幼稚園停辦,2022年9月至2023年1月,再有5間幼稚園在本學年結束時或之前停業。根據一項調查,指出超過75%的幼稚園出現財政困難。

骨牌效應

香港不少中小學頻頻傳出縮班、停止招生的消息。據統計,2023學年全港中小學共流失3.3萬多名學生,逾3000班無人問津。

教育局首次公布過去3個學年全港公營小學核准班數按年變化,分別在2020/21學年減少27班、2021/22學年減少103班,以及在2022/23學年減少164班。2022/23學年全港中學縮減46班中一。另全港共有19間中學本學年只開兩班中一,當中11間是本學年減至只開兩班。

香港出生率逐年下跌,加上疫情影響、移民到海外的人數增加,導致幼稚園、小學適齡學童斷崖式下跌,很多學校生源緊張陷入財政困難。

學齡人口結構性下跌,骨牌效應必將波及大學,影響香港教育品牌的存亡,挑戰未來人口品質。

香港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未來的發展趨勢,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移民大城市。吸引國際人才來香港就業,應該成為解決香港人口問題的「法寶」。

內地有14億人口,吸引內地人才來香港就業,鼓勵世界各地高素質、高技術水準移民遷入香港,完全可以解決香港的人口問題。

適齡學童減少,引發「縮班殺校」危機,導致中小學教師嚴重流失,無疑是一種惡性循環。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與紐約、倫敦兩大競爭對手一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如果後續人才無以為繼,未來將無法應對香港人口結構性問題。

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招攬人才措施,目標是2023年至2025年間,每年通過人才入境計劃,輸入至少3.5萬名預計逗留超過12個月的人才。

獨特優勢

如果直接吸納外來人才,有跟港人「搶飯碗」之嫌,社會爭議較大。因此,創新思維是輸入學生,爭議相對較微。一旦成功引入境外學生,不但能起到紓緩未來人才流失的作用,還會帶動租務市場、餐飲和補習等方方面面業務發展。

引入內地學童或東南亞華僑子女到港就讀,港府卻認為實際操作有困難,對相關建議有保留。如何處理好落實時可能遇到的問題,例如制定來港學生住寄宿家庭、物色合適監護人提供監管等制度,完善新措施,讓對方家長樂意讓子女來港讀書等都有待解決。

香港是國際都會,宜善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教育優勢,香港教育多元化,已有不少國際學校及提供國際文憑課程(IB)。另一方面,如果讓備受國際承認的中學文憑試(DSE)衝出香港,吸納內地和「一帶一路」的華僑學生來港讀書,而DSE的成績既可報讀本地的資助大學,也為世界超過300多所大學認可;香港有5所大學今年被QS評為百強,香港教育國際化水準獲得肯定。

及早吸納境外學生來港入讀,令他們愈早適應及融入香港生活,歸屬感較強,相信大學畢業後留港發展、落地生根的機會更大,成為本港吸納和挽留人才的另類法門。

愈來愈多的相關立法會議員建議特區政府,放寬大灣區適齡學生來港「留學」,為公私營學校提供生源,先由私立及直資學校做起,再探討擴展至其他津貼學校。

「少子化」在發達國家及地區是普遍現象,大家都採取措施應對學生人數結構性下降問題,香港政府更應積極提出良策。

作者為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榮譽顧問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