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7日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古時的「癖」,不像今天普遍認定是病態的一種,泛指長期習慣形成對某事物或活動的偏好,意思有點像今天的嗜好,沒半點貶意。筆者的癖呢,是寫作。
筆者從未向身邊人透露在《信報》撰文有沒有稿費,不過沒人認為,我是因為任何形式報酬(包括金錢),才撰寫專欄,誠如文首所言,自己的確有鋪「寫作癮」,相信這種癖好,退休後還會繼續,寫文與時興拍攝VLOG影片不同,將腦海所思所想轉化成文字、文章,本身就是一種藝術。
的確,今天或退休後,均毋須依賴爬格子酬金過活,早已為自己籌謀好退休安排,不過並非每位香港人有相同想法。一家金融機構,最近就香港人退休生活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超過百分之五十港人,退休後會繼續工作,這個結果連我亦感到嘩然。
該金融機構以Z世代、千禧世代(Y世代)、X世代以及嬰兒潮世代進行劃分,Z世代預計退休後,仍須工作的可能性達到百分之六十七,至於嬰兒潮世代(即一九七〇年前出生的一群)亦高達百分之四十八,就連中高齡人士亦憂慮退休後要繼續工作。究竟退休後繼續打工賺錢,還算不算退休呢?中間有幾多人,已有心理準備會工作到死的一天?
曾經與內子打趣說,由現在到退休、到孩子長大、到壽終正寢,還有數以十年計時間,假如用三十年鑽研一門學問,究竟會揀什麼?可能會專研與文字有關的學問,例如撰文出書、報讀比較歷史、比較文學等「搵唔到食」的學科,內子則笑說寧願「學整車」。試想想,上述有關退休生活的調查告訴大家,生活在香港享受高效率、資金資訊自由流通的同時,要以畢生工作作為交換,退休後要享受生活或研究學問,在手停口停的香港地,機會頗低。
我們沒全民退休保險,不是什麼新鮮事,大家記得周永新教授負責調研的全民退休保障諮詢?移民潮使香港提早進入老齡化社會,可惜迄今仍然未有一套「似樣」的退休保障系統,換句話說,香港人有什麼條件退休?根本不夠膽退休。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