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7日
文壇大師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經是捷克共產黨成員,先後兩次被DQ,失去工作、無書可出、著作下架,親身感受到細思極恐的現實後,流亡法國,寫出文學界不朽神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對後世影響無遠弗屆。
「發現唯有小說才能發現的東西,乃小說唯一存在理由。」昆德拉本月乘鶴歸去,享壽94歲,長埋「故土」法國。只可惜,他等到花兒也謝了,始終無緣在有生之年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1929年,昆德拉生於解體前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出生那天正是4月1日愚人節,也許上天暗示將會給他的命運開個玩笑。他來自中產家庭,父親是有名望音樂教授兼鋼琴家,曾擔任音樂學院院長多年,自然期望子承父業,自小狂操兒子彈琴。
耳濡目染之下,昆德拉並不抗拒練琴,逐漸走入音樂世界,二戰期間跟隨當時得令作曲家帕維爾哈斯(Pavel Haas)學作曲。哈斯後來因猶太人身份,被迫戴上「黃星」標誌,生人勿近,唯獨徒弟「膽大包天」,堅持見面,直至師父被關入集中營。昆德拉一直視哈斯為啟蒙老師,人生第一首詩正正是紀念他而寫,後來更娶了師父的女兒為首任妻子。
1948年,昆德拉中學畢業,選修文學和美學,兩個學期後發現志不在此,毅然轉到電影系,亦醉心雕刻和繪畫,曾為家鄉劇團和出版社畫過大量插圖,後來轉攻文字創作,1952年大學畢業後,被布拉格電影學院委任為世界文學講師,翌年發表處女詩集《人:這座廣闊的花園》,開啟作家生涯。
布拉格之春
時空一下子跳到1967年,與妻子分開後的昆德拉,低調地與在街上邂逅的電視主持薇拉(Vera Hrabankova)共諧連理。「詩歌一直是我的最愛,因為詩歌我認識了他。」32歲的薇拉是當時捷克紅人,名氣遠勝昆德拉,原來書中自有顏如玉真沒騙人。同年,昆德拉首部長篇小說《玩笑》出版,靈感來自他被開除黨籍和一度離開布拉格藝術學院的經歷,以冷嘲熱諷筆鋒寫成一連串笑話,售出12萬冊,平地一聲雷。
1968年1月,號稱「布拉格之春」的民主運動在捷克國內一呼百應,昆德拉也是參與者之一,奈何8月份蘇聯軍隊入侵,運動無疾而終。鐵腕統治重臨,國家機器對知識分子監控無處不在,昆德拉在婚後第3年搬到布拉格,靠最後一版捷克語《玩笑》的版稅艱難度日,太太曾為生計到餐廳洗碗,之後當了富裕家庭的私人教師。
「那時候是不容許的,但他們沒上門找麻煩。」薇拉暗示有人隻眼開隻眼閉,而丈夫就沒那麼幸運。昆德拉被電影學院革職,文章被禁止發表和出版,作品悉數在圖書館下架,只能用筆名為雜誌《青年世界》寫星座專欄,苟延殘喘,終意識到留在體制內抗爭已經毫無意義,於是在1975年帶妻子流亡法國,重過新生活,1981年獲得公民身份。
拒絕影視化
被視為超現實主義圭臬的《笑忘書》於1979年出版,1984年推出神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紙風行,入圍《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書籍名單,當時書評:「作者用盡四名主角,把每一對人物放在對立面,描述一個山窮水盡的世界,人們根本找不到表達人性的方式。」故事講述外科醫生男主角,因批評共產黨領導失去一切,落得抹窗維生。
昆德拉在《不朽》序言寫道:「當我寫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有種強烈感覺,確定今後不會再寫當代捷克歷史題材。」果然,1990至1997年面世的「汽車三部曲」,沒再觸及捷克背景,名副其實與出生地「一刀兩斷」。然而,真正讓昆德拉蜚聲國際,是1988年美國十大最佳電影《布拉格之戀》(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改編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由英國男星丹尼爾路易斯(Daniel Day-Lewis)和法國女神茱麗葉庇洛仙(Juliette Binoche)擔綱,斬獲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改編劇本,亦在奧斯卡獲得兩項提名。
諷刺地,昆德拉此後拒絕再讓其他作品影視化,連紀錄片也不肯亮相(詳見另文),發現法文版《玩笑》有多處被修改,深感「被冒犯」,一怒之下,擱筆兩年,親自把過去捷克文著作重新翻譯為法文,可見其完美主義者的執着性格。「我立志成為一個從歷史消失的庶民,不留半點痕跡。」他說。難道存在無非為了「消失」嗎?也許,大師一直拒絕世俗上的「媚俗」(Kitsch),務求做到「只留思想、不留名聲」。
當社會被無力感籠罩時,有說愈是清醒、愈是痛苦,惟昆德拉的回應:「要逃避痛苦,最常見的,就是躲進未來。」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無主角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