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7月24日

譚淑美 訪談錄

港大建築學院副教授 設計外形如住宅骨灰龕

「骨灰龕」好像跟居港expat沒什麼關係,但對於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Ulrich Kirchhoff來說,坐落葵涌的一幢新落成骨灰龕大樓,卻是他新作之一。這大樓與傳統中式骨灰龕場不同,被外界形容看來像酒店或公寓。它樓高12層,為全港最高骨灰龕。Ulrich在教學以外,經營一間私人建築設計公司,因此接了這個項目。

把骨灰龕設計成住宅模樣,是應客人要求還是Ulrich的主意呢?「他們來找我時沒既定想法,其他龕場均採用較典型設計。我故意把它塑造成具現代氣息的大廈。無論怎樣,它是亡者的居所。」

Ulrich來自德國柏林,身形高瘦,目測至少1.9米高。他在香港居住逾20年,教學以外,創辦了一家小型建築設計公司ICE,本港、越南、新加坡以至內地多個城市都可見到他的作品。

先談一談前文所說的骨灰龕大樓,它叫做「善心生命文化紀念館」(下稱「善心」),來自一個本港骨灰龕營辦商,「姊妹」龕場包括屯門的「善果生命文化紀念館」。Ulrich主要負責的是「善心」大廈外觀與架構設計。俗語說「多個香爐多隻鬼」——香港寸金尺土,應該是「多個龕位多份錢」,正常來說劏得愈多愈賺錢;不過;Ulrich形容營辦商很「大方」,寧願有更多空間,也「不想做一個貨倉」,所以整體空間感很足夠。12層高的大廈,只有8層用來安放骨灰,合共2.3萬個靈位,有部分是「總統套房」,一間約數十方呎,可擺放多名家庭成員的骨灰。

從Ulrich而來的設計意念,包括大樓的自然元素——其中最特別又搶眼的是大廈外牆的波浪式露台,給人流水感覺。Ulrich解釋,波浪式露台還有一個特別功能:把強風減弱。「要知道,樓層愈高風愈強。這波浪形設計能把吹來的強風撫平。由於大樓有很多戶外空間,所以我們設計時想到用家身處其中的舒適感。」

此外,露台不只寛闊,還有植物垂吊,以呼應對街的一片綠色——葵涌公園。後樓梯的外牆是鏤空設計,連繫天空與對街樹木。他引領記者從樓梯走下來時,不斷強調重點是盡量把建築物與自然融合,「這樣對人的心理有正面影響」。至於大堂,由頭望到尾,盡是一排排落地玻璃窗,Ulrich笑指想過不加金屬支架在窗上,這樣空間感更強,可是考慮到香港有颱風,還是加了。

到墳場搜集資料

回想接這單生意時,未設計過骨灰龕大樓的Ulrich,專誠跑到香港一些公私營龕場以至墳場搜集資料。「對我來說,最重要是在鄉郊見到的一個個山墳,它們有很多個人化設計及創意在內。」他從這些山墳採納並運用在「善心」的元素是「流動性」。「在山上,人可從一條山徑行到山墳,再從另一條路拾級離開,山上的路是流動性的。這個大樓的路徑也一樣,你可以由一邊行到另一邊,永遠都不會遇上『死路』。」他說時以手勢輔助說明。

政府近年就骨灰龕場引入發牌制度,私營龕場入表申請的不少,成功申請者只有少數(「善心」屬其一)。問Ulrich設計時遇上的最大困難是什麼?他不諱言是要合乎各種建築條例。「防火條例很嚴謹,因拜祭時節如清明,一下子有大量人流湧入,樓宇要經得起這個考驗。」他謹慎地道。

「善心」最低消費雙人「灰位」約四十多萬元,另加管理費約3萬多元。「灰位」沒時間限制,繳交上述金額後可用到2047年。在2047年後須再交管理費,以及補地價的費用。

Ulrich來自德國柏林,問他當地喪葬文化是怎樣的?「有幾種方法,有人會葬在樹底、墳場或大海,德國也有一些骨灰龕場,但並非主流。若選擇市區墳場,只能葬短時間,好像是20年——到期時,人們把『你』掘起然後放置下一個,因城市空間不夠。」他有條理地道。

被建築複雜性吸引

德國有骨灰龕場嗎?「有的,不過跟香港很不同,我們的骨灰龕場通常是一面面牆。以歐洲來說,南歐較流行骨灰龕場,如意大利及西班牙,因他們的氣候較暖,屍體腐爛得快(故要用火葬);德國或北歐地區,氣候較冷,土葬仍較流行。我父親也是土葬,他去世時,我親自設計墓碑,材料用德國石頭。他葬在一個墳場裏。」限期20年?「不,因那墳場在小村莊內,所以沒限期。」他詳細回答。

講一下Ulrich的背景,其父母都生意人,有各自的生意,父親從事貨櫃船運,母親從事健康產品。問他少年時為何選擇讀建築,他想也不想答:「建築結合科學與美學,其中的複雜性吸引到我。」

在柏林的大學修畢建築系碩士學位後,他曾到荷蘭工作,因被派到香港分公司參與一個有關新加坡城市規劃的比賽,他在2000年初來到香港,2007年創立工作室ICE,隨後在港大建築系身兼教職。

既然設計過骨灰龕場和墓碑,日後他離開人世時有什麼殯葬期望呢?

他笑着表示,首先希望這一日不要太快來到,其他細節還未想通:「也許我會捐贈遺體作研究之用……可是作為建築師的我,早留下不少作品在世上,讓人記得我存在過。」他有一子一女,女兒21歲,兒子19歲,兩人現時在歐洲讀書。「女兒讀藝術,兒子則偏向理科,他們各繼承我一個重要特質。」他笑道。

既然在港沒家人,有沒有想過隨子女搬回歐洲呢?「我在香港大學有教職,也是政府很多委員會的成員……將來我是否留港退休,仍未知道呢!」

撰文:譚淑美

[email protected]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