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6日
二〇二三年經已走過一半,黑兔徐徐走入青龍穴。
年初,人人戴口罩,商場食肆杳無人煙,眾人望穿秋水下,政府終傳出全面通關消息。筆者記得,在內地開始放棄清零,有消息稱中港快要通關後,捱剩半條人命的各行各業(酒吧食肆健身美容零售等),憑着這一點憧憬,維繫着即將衰竭的意志力。
當時不少地產物業代理「衝出來」,強調通關在即,料樓市大陽春或冀樓市大陽春,無論他們向傳媒說的是「料」抑或「冀」,二〇二三年走了一半,香港進入後通關年代四個月,結果:乜都無。
我由衷地認為,香港經濟不單沒大陽春,甚至連小陽春、短陽春等,稍有起色的感覺亦欠奉,結果部分實力較單薄、捱不住的企業,便正式宣布結業清盤。至於苦等樓市大陽春才沽樓的業主,啞子吃黃連,有苦自己知。
物業代理利嘉閣數字顯示,七月第一個周末,十大屋苑的二手成交只有兩宗(對上一個周末亦只有七宗),二手成交薄弱的原因,是買賣雙方對後市的分歧過大,你認為太古城呎價應該回落至一萬元,我認為要一萬八千元,差距太大,陷入膠着狀態。
關於對樓市的看法,在〈青年不求上車〉一文中闡述清楚。目前樓市需求薄弱,並非單純與美國利率上升有關,不少問題源自下一代根本無意置業,他們喜歡逐水草而居,年輕人不置業,遙遙地與下元九運中火燒金吻合,即是大家都不喜歡添置不動產。
留意到,即使乜都無,即使物業代理錯判形勢,由上至下都願意繼續憧憬、繼續自圓其說、繼續等。當本地零售銷售貨值不似預期,政府發言人在新聞稿中,強調零售業在未來數月應會繼續改善。
似乎經歷了漫長的三年抗疫,都習慣等、習慣自圓其說,當樓市交投、樓價下跌,本地報章起的標題絕少負面用語,會說慢熱、有待升溫等,好像說樓價下跌會被仇視,每次看到樓價的新聞報道,看到冷冰冰的實際數字,樓價的確像「公屋輪候情況」一樣,整體趨勢向下。
最擔心,並非香港經濟有問題,而是政府官員習慣了,以﹁疫情復甦中﹂作藉口,繼續自圓其說,到了二〇二五年仍表現不濟時,仍將困境歸咎於抗疫或社會事件等。
這時,會建議大家重聽陳百強的歌:等,寂寞到夜深,夜已漸荒涼,夜已漸昏暗。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