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6月10日

伍懷璞 國學與生活

夏避五臟火

自春夏之交始,隨着氣溫不斷上升,「上火」病例愈來愈多。常見的上火類型有肝火、心火、肺火、腎火、胃火,此五種「火」,各有特性及對症之法。

日常生活中,由於氣候、溫度、飲食、作息、體質等原因,致人體新陳代謝失衡、生理機能失調,就會出現「上火」的情況。人們常說的上火,包括便秘、口腔潰瘍、口氣、牙痛、咽痛、長痘、小便黃等,大多為臟腑內傷化熱所致。根據中醫藏象學說,上火的臟腑有五個,分別為肝、心、胃、肺、腎,稱為「五臟之火」。

如何辨火

上火為民間俗語,又稱熱氣。在中醫理論中,「火」即為熱證,陰陽失調、陽氣亢盛或陰虛陽亢所致,表現為熱象的證候,其引發原因分外感熱邪,或內在陽氣過盛,或內熱兼外感熱邪致病。

上火是各種原因引起的人體陰陽平衡失調、內在火熱旺盛,以紅、腫、熱、痛和煩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症,還有面紅目赤、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煩躁不安等症狀體徵。根據中醫八綱辨證分類,可將其分為實火和虛火兩大類;若根據中醫三焦辨證分類,則可分為上焦火、中焦火、下焦火;如根據中醫臟腑辨證分類,即可分為心火、肺火、胃火、肝火、腎火等多種臨床類型。

歷代醫家多有闡述五臟火,最早文字記載見於《素問.解精微論》:「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一水」謂太陽之水。「五火」是指五個臟腑內的火,即五臟火。

一、君火主心神

心為君主之官,心火又稱「君火」。若心火過盛,或心陰虧虛不能制約陽熱,就會上心火。症狀表現為面紅月赤、口舌生瘡、心神不寧、失眠健忘、小便短赤等。心火以實火最為常見,中醫講「心開竅於舌」,心火上炎可致口舌糜爛生瘡、口腔灼熱疼痛、甚至咀嚼困難。

二、肺火最常見

肺開竅於口鼻,與外界直接相通,外界病毒、細菌或非典型病原體侵襲肺臟,就引起肺火。肺火在臨床中最常見,無論兒童、青年、老年都會出現呼吸道疾病。新感者多表現為肺中實火,如鼻息烘熱、咽喉腫痛、扁桃體化膿、咳咯黃痰、咳引胸痛等;久病者多表現為肺中虛火,症狀有口乾舌燥、鼻腔乾澀、咽喉乾癢、乾咳少痰或痰黏拉絲結塊,甚至夾有血絲等。

三、生氣肝火旺

肝氣若升發不暢,氣機鬱遏,就極易上肝火。「肝火旺」的主要原因在情志,特點就是壓不住火、老想生氣。調查顯示,女性比男性更易上肝火,尤其是老年女性。但外感火熱之邪也易上肝火,如春天風熱邪氣易犯肝致上火。肝火多為實證、實火,可表現為脅肋脹滿、頭暈頭痛、面紅耳赤、口苦便秘、心煩易怒等。

四、胃火最易犯

胃是人體最易上火的臟器,這與飲食密切相關,也與情緒有關。

日常生活中稍不注意就會引起胃火,如吃辛辣溫補食物、久坐少動等。胃火以實火居多,主要症狀有胃脘灼痛、噯腐吞酸、反胃燒心、口舌潰爛、口臭口苦、牙齦腫痛、大便秘結等。在陰陽五行中,肝屬木,脾胃屬土,木克土,肝氣常犯胃,故情緒過激、長期抑鬱也對脾胃不利,易引起胃上火。

五、腎火皆虛火

腎臟多虛無實,腎臟陰陽平衡,氣血運行順暢,精氣水液代謝正常,很少出現腎火。一旦因房勞過度、人體衰敗或陰液不足、先天腎陰不足、陰液虧虛,就會無力固陽,出現腎陰不足、陽氣偏剩則熱的「上火」病症。表現為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腰膝酸軟、耳鳴耳聾、鬚髮早白或脫落、婦女月經失調、男性滑精、性慾減退等腎中虛火症狀。

防火要點

臨床上多數上火病例都並非單一臟腑有火,而是多臟器同時或先後出現上火的症狀,如肝膽火旺、肝膽濕熱、脾胃濕熱、肝腎陰虛、肺胃火熱等。

夏季暑邪當道,暑為陽邪,易耗氣傷津,擾亂神明,夏季受暑邪則易生心火。夏季環境相對悶熱、潮濕,許多人飲食無常、暴飲暴食、過食辛辣刺激之物、喜冷飲凍食、常吃夜宵等,使體內濕熱過盛,熱邪犯胃又致胃火上炎。

要避免夏季上火,主要在於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上。筆者列舉生活中防治上火的要點:

1、生活自律:改變熬夜、吸煙、酗酒等不良「惹火」習慣。

2、必須忍口:宜多吃清淡營養食物,少吃生冷油膩、肥甘厚味、辛辣煎炸等食物,少喝非健康飲料,多喝溫水,適當地多吃新鮮可「降火」的蔬果,如西瓜、冬瓜、苦瓜、馬蹄、雪梨、柚子、山竹、枇杷、牛奶、草莓、西紅柿、黃瓜、荸薺、甘蔗等。少吃燥熱水果如荔枝、龍眼、芒果、榴槤等。

3、堅持運動:運動對調節身體機能與改善心情都有幫助,每周至少進行一兩次「微出汗」的帶氧運動。如可在中午時來一個短短的「子午睡」更佳。

4、看破放下:古今中外,不論貧富高下,人人皆有八苦交煎。想開心自在,要先學會「放下」,還要懂得「看破」。故此,遇事時懂得心平氣和,保持心理穩定來處理煩鎖事,自問已盡心盡力做好,人的情緒穩定,便少上火。

補養有度

特別要提醒的是,中醫典籍《丹溪心法》認為:「氣有餘便是火」。現今一些人熱中於養生保健,喜歡使用溫熱、滋補的中藥或保健品。殊不知,溫補之物食用多了,容易導致人體內熱能蓄積,出現上火表現。故日常養生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切不可濫補大補、以補為貴。若出現上火症狀,最好先去正規醫療機構診治,排除器質性的病變和原發病,切忌盲目用藥、過度用藥,耽誤和加重病情。

撰文 : 伍懷璞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