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8日
國家主席習近平剛剛參觀了中國歷史研究院,並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講話:「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自2021年紀念中國考古學100周年時,提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後,習近平又一次強調考古學對中華文明探源的重要性。無疑是把中國考古學從「冷門絕學」提拔到國家重點學科的位置。
具體而言,要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就須實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
中國歷史研究院是成立才四年的國家級研究機構,位處北京鳥巢附近,外表像一座青銅器「尊」;收藏了大量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貴古籍文獻的中國考古博物館就在其中。
中國考古博物館與其他博物館的不同之處,它是以考古發掘出土的成果,來講述中華文明的淵源和以考古學的角度來敍說中國歷史。主題展廳有如一座堂皇的宮殿,地上一條時間線從5000年前一直到現代,列出了中國歷史每個重要時刻;兩旁是不同時代的考古出土文物精品。
主題展廳之一「文明起源」,第一件展品是出土於安徽蒙城尉遲寺的大口陶尊,是距今4800年的大汶口文化的器物。陶尊上刻畫有「日、月、山」抽象符號,被看作是中國漢字最早的雛形。殷墟甲骨文距今才3500年,其成熟字形結構說明在此之前中國文字已經出現。大口陶尊上的陶文是否中國文字之源?我們還須探究。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