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6日
經濟學有「搭順風車問題」(Free Rider Problem),是美國經濟學家Mancur Lloyd Olson, Jr.(1932-1998),在1965年出版的《集體行動的邏輯》(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中提出的。他指出,個人為了明哲保身與自利,不參加團體的爭取行動,例如工會求加薪。爭取成功,他坐享其成。爭取失敗,參加者受罰,他置身事外。國人有句老話,教人處世,「精人出口,笨人出手」,意思相若,卻沒有發展為學說。
讀大學時,有些同班同學不上課,只影印同學筆錄教授的講課。這樣,他省回幾小時上課時間,卻得知講課內容。考試成績比筆錄講課的同學還要好。這便是典型的「搭順風車」。另一個例子是:辦公室員工發現飲水機的水已喝光,卻不去換水瓶,寧願等其他員工花費氣力換了水瓶,他才去斟水。如此坐享其成,亦是「搭順風車」。
在Olson著書前52年,法國農業工程師Maximilien Ringelmann(1861-1931)已研究這個現象。他在1913年做了一個拔河實驗,分為一人對一人拔河,二對二、三對三……至十多人拔河。他發現,人數少的拔河,參加者都出盡全力爭勝。人數愈多,愈多人「搭順風車」。此謂之Ringelmann Effect。
記得大學上導修課,人數一多,總有學生「搭順風車」,不發一言,或等待其他同學發言後,拾人牙慧,重複他人的意見和想法。這樣,他不用備課,安然渡過兩小時。有些導師下次便要這些學生首先發言,杜絕「搭順風車」。所以最佳教育方法始終是師徒制。
個人有「搭順風車」現象,國家也有。許多經濟落後國家,在人家花大量時間金錢,犯了無數錯誤,才發明了新技術後,信手拈來使用,得以迅速現代化,經濟騰飛,即所謂「後發紅利」。
許多人都不察覺,原來「搭順風車」現象,早於十九世紀後期,已有人注意到。他就是達爾文。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