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
在香港生活,衣食住行當中住屋佔了每個家庭重要的開支比重,或因受疫情及移民潮影響,不論購買及樓價都有點回落,可是對很多家庭來說,現時的物業價格水平仍然超出負擔範圍。
前陣子認識了一位女孩子,畢業數年已不停轉工,美容銷售、地產代理、教育機構等什麼都做過,只希望賺多點錢買樓組織新家庭。雖說父母可資助女兒支付樓房首期,可是每個月至少要預留二萬多元,還銀行按揭貸款,試問月薪只有二三萬元的年輕人,扣除供樓開支、日常生活費後,仍有多少可動用?
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數據顯示,本港住宅樓價持續回升,剛公布二〇二三年四月的私人住宅售價指數,連續四個月上升,今年首四個月已經累漲超過五個百分點。不過業內人士指,美國加息因素可能要到年底才有機會淡化,置業人士或投資者若不是有迫切性買樓,仍持觀望態度,影響市場一定的購買力。反觀香港和內地,及其他國家通關之後,不少業主反價調升租金,朋友最近也遇到這個情況,租客未到簽租約付訂一刻,也未必保證獲得心儀單位,現象就是價高者必得,而本地租務市場更不愁沒客源。
疫情期間在港讀書學生或工作的專業人士,原本可用相對便宜的價格,租用酒店或服務式住宅,現在酒店價格回升至疫情前水平,租用住宅單位需求大增。政府搶人才計劃,吸引高收入人士攜同家人來港定居,帶動高端客租務市場。而一般暑假前是租務旺季,很多父母會因應孩子入讀學校的地區而搬遷,業內人士估計租金短期內會平穩向上。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皮笑肉不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