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5日
回港後急不及待,趕到文化博物館看「無中生有」,果然沒讓我失望,本地首次電影美術和服裝造型展,從資深行內人的角度來讓觀眾明白,為什麼叫無中生有?
香港電影在戰後再起步,只是到了七十年代末,才有美術指導和服裝指導的崗位出現,此前導演身兼此職,有些導演如李翰祥和胡金銓,個人學養內涵充足,論中國文化和藝術修養像本百科全書,李翰祥的宮闈片,胡金銓的武俠片,考究認真豐富,根本就是他們個人知識品味的「大晒冷」。
不過,來到七十年代末,一批新銳學成回港,他們從外國製作中汲取經驗,專業分工,電影製作便出現了美術和服裝造型的崗位。港片追上了時代,講究美學的同時,也慢慢發揮團隊創作,導演不一定樣樣精,而是交給有能之士處理。
電影是影像藝術,奧妙在於如何由文字變成影像。一般觀眾看此展覽,焦點自是那些大明星穿過的戲服。更值得留意的,倒是內裏所提到產生場景、道具和戲服的思考過程,這比一切都重要,看看《神探大戰》劉青雲身穿那五層戲服的介紹,便知花上不少功夫。
走到道具部分時,展覽介紹它們是「極為重要而沒有對白的演員」,這形容詞很準確。《春光乍洩》若沒有了那盞瀑布燈,《花樣年華》少了那餐廳的杯具,會是怎樣光景,它們有時負起了詮釋時代的任務,有時甚至具象徵意義。看着這角落,相信是張叔平發功的,懷念起《阿飛正傳》和《花樣年華》內那雙拖鞋來。
展覽不以人為單位,星級美術指導和服裝指導,只隨其作品說明登場,資訊豐富,不花上兩三小時恐難消化。看畢,明白美指和服指手拿神仙棒,無中生有專業極致。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足下有一輛單車更佳。 |
上一篇: | 不隨紅紫奇花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