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4日
上月因突如其來的背傷及腳傷,凌晨時分被送入急症室,然後在病房一住就近一星期,這也是首次在公立醫院留醫。病房內有8張病床,大部分是長者,有整天吵鬧的,也有「聯群結黨」在病榻間成為萍水相逢老友,並在閒話家常中,透露不少各自的人生故事。
醫生、護士、護理員……階級分明,則為一個有趣社會縮影,故以此經歷撰文記事。
老人因什麼事入院?通常都是「年紀大,機器壞」,沒想到其中一位年長院友卻因「打架」入院!
前提講病房有老人「聯群結黨」成為吹水友,占飛「偷聽」到(其實也不算偷聽,因床與床相隔有些距離,所以這些人是高聲談話)其中一個長者,是因跟人「打架」而受傷!當然,這老人並非專門走去撩是鬥非,而是因家裏有失智症患者,爭吵下不慎被對方推倒而已。「打架」是這長者使用詞彙,好像新聞起標題,要夠辛辣才吸引注意。
長者阿平
8張病床,除了作者與一名年輕人外,全是年紀「登陸」、「奔七」,甚至最老一名「歸九」的96歲長者。本人入住骨科病科,該年輕人因滑冰或滾軸溜冰受傷,打了石膏。醫生指出,最好開刀做手術,把金屬片置入,否則年老時可能有問題,幾個一直跟其聊天的長者,勸其做手術(也許大家都年紀老邁,整天腰骨痠痛,感同身受所致),但最後年輕人決定不做,拿着拐杖撐着連同石膏包着的左腳,一拐一拐地很快出院了。
96歲的長者阿平,可說眾多院友中最「頑皮」一個,一時看似精神錯亂,整天叫嚷「姑娘、姑娘」,又會放聲大叫「救命、救命」,有時又高呼要拿止痛藥,甚至要求出院,以至去天台跳樓死!由於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放流料」,或者因叫嚷得太多「救命」而無人理會。另外,在吃藥時間不肯吃藥,轉頭又要求止痛藥,固然同樣無人理睬。
講阿平「看似」精神錯亂,是因當其家人每次來到,又對答如常。如此整天吵吵鬧鬧,一直至一個病危院友來到才遏止……
話說這病危院友所躺病床,就在阿平隔籬。病危院友初被送來時,因持續低血壓,而床頭圍着數名醫生、護士緊急治療,兩天以來一直人來人往。奇怪的是,也許此時全個病房焦點已在這病危院友身上,所以阿平竟然變得──「平靜」起來。
著名心理學書籍《烏合之眾:群體心理學》(1895年出版)談到,「一個人終其一生性格保持不變,這只有在小說裏才能看到。」意味個體進入群體後,便會出現微妙變化,不須從該書引述的法國國民公會例子可見,從這一個小小的病房也能體會。
談到「阿平」,也不得不稱讚這間醫院的姑娘,雖然對其叫喊有時充耳不聞,都是因為一日叫足九十幾次而已。在其他時間,姑娘還是十分盡責,例如以溫柔語氣稱呼「平平」。「平平」行動不便,所有大小二便要在床上解決,有次因便秘,兩個姑娘合力好像助產士般叫:「大力啲、大力啲,見到個頭啦!」面對如此這般工作,並非每人都能接受的。
不過,說「姑娘」又好像有點政治不正確,因醫院上下總瀰漫着階級分明氣氛。譬如有人叫護理員做「姑娘」,這「姑娘」就有點不好意思說:「不要叫我姑娘(護士),叫我『阿姐』就得嘞!」
階級分明
一個病人同樣因不能下床,要在床上解決,見到一個穿制服的人行過,就叫住道:「姑娘,唔該幫我攞個便盆吖!」那個穿制服的女士原來是醫生,她大叫:「我唔負責攞便盆㗎噃!」這時一個姑娘鐵青着臉跑來,高聲責罵病人:「你做乜叫醫生攞便盆呀?醫生做呢啲嘢嘅咩?」病人百詞莫辯,被姑娘連珠炮發聲討。
公立醫院壓力大,時不時有新聞報道。這裏的醫生亦然,每早來看症,問完未等病人回答,已去到下一張病床邊,這時病人都不好意思詳細答下去。雖然如此,這次的住院經歷還是十分之好,因大多姑娘、「阿姐」都非常有禮,來看症醫生分幾日有4、5個,最後一名男醫生細心地望聞問切,且飯餸尤其早上的肉粥,清新健康,很有住家飯感覺,不如傳說般難吃呢。
撰文: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蘸藥汁寫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