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3日
伏爾泰曾讚美中國的思想家,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時代,已達到人類可能達到的「理性」巔峰。伏爾泰經常過譽中國文化,他這句話中的「理性」,一是劍指天主教廷,伏爾泰認為宗教是迷信,而中國多得孔子(前551–前479)和儒家,沒有西方式宗教。
其二是指,與孔子同代的孫武(前545–前470)著的《孫子兵法》,其戰爭哲學表彰「理性」。這是什麼意思?有句老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許多人都以為孫子說的。其實,《孫子兵法.謀攻篇》僅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殆的意思是戰敗。孫子說的是不敗,不是必勝,兩者分別很大。
孫子的超凡智慧在於,他是戰神,卻不鼓吹戰爭,打仗少不免有死傷,且損耗國力。打贏了,也可能是慘勝,滅敵一千,自損八百,故孫子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最好是不用打仗就能達到「屈人之兵」的目的。何況,發動戰爭的不一定是己方,遇軍力優於己的敵國侵犯,百戰不敗,應算勝利。
要不殆,關鍵在知,最好知己知彼,否則也要知己。不知己,又不知彼,必然戰敗。這兩年,世人已看到活生生例子。統計顯示,整部《孫子兵法》,知字共出現了79次,還有智、計、謀、詐等字也多次出現,智、計、謀、詐等都和知有關。不知己知彼,怎能用計出謀?不知彼,怎能估計敵方會中計,受詐騙?
孫子所說的知,用今天的話說,既指情報、亦指理性認知。此所以說孫子的戰爭哲學是「理性」的。二千多年後,西方的「兵聖」克勞塞維茨(1780-1831),卻跟孫子剛剛相反,在《戰爭論》中強調戰爭的不確定性、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戰爭的危險在於其非理性,沒可能知己知彼。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