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2日
從中學國文課讀《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認識朱光潛(1897-1986)。他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學者,亦是中國比較文學的開拓者。
朱光潛21至25歲在香港大學讀英國語言與文學。28歲到蘇格蘭愛丁堡大學修讀英國文學,後來又到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法國巴黎大學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等等深造。
在歐洲留學的日子,朱光潛生活拮据,靠寫書寫稿維持生計。他寫了不少比較中、西詩的文章,包括《長篇詩在中國何以不發達》、《中西詩在情趣上的比較》、《談中西愛情詩》等等。他指出,西方詩始於敍事,中國詩始於抒情。敍事詩是客觀的,講故事、歷史與神話;抒情詩是主觀的,正所謂「詩言志」,志指個人想法、感慨、思念、哀傷和喜樂。這已成公論。
朱光潛還借用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 1875-1961)的理論,指個人和民族可以分為「內向」(Introvert,朱譯作「內傾」)和「外向」(Extrovert,朱譯作「外傾」)。受儒、道兩家影響,中國人屬「內向」:常內省,反求諸己,寫詩抒發主觀感受和心境為主,來自儒家;中國人好靜,尤其山水詩,多寫靜態意境,這是受道家影響。西方人屬於「外向」,注意力落在人物的行為、功績上,史詩正是寫人與天、地、人鬥,或與命運鬥,因而是客觀、動態的,且很早就有戲劇。
無聲勝有聲
朱光潛這個講法,啟發了占飛。中六時,有英國文學一科,讀英國詩人約翰濟慈(John Keats, 1795-1821)1819年名作《希臘古甕頌》(Ode on a Grecian Urn),詩有此句:Heard melodies are sweet, but those unheard/Are sweeter(聽得見的旋律甘美,但聽不見的更甘美)。千多年前唐朝大詩人白居易(772-846),在《琵琶行》中已有「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白居易出世千多年前,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在《齊物論》中已講到三籟之分別:人籟是人製作樂器的聲音,地籟是大自然如風吹過萬物發出的聲音。人籟和地籟都是物的聲音。兩者之外,還有天籟,天籟無聲,耳朵聽不到,只有心靈才能領會。好靜、體會靜之恢宏境界的莊子和白居易,比好動的西方人濟慈早一兩千年已寫出「無聲勝有聲」的「美」!
無論東方或西方,詩始終帶有強烈個人感受和情懷。英國詩人約翰米爾頓(John Milton,1608-1674)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意大利詩人但丁(Dante)的《神曲》(Divine Comedy),都是以史詩形式,寫基督宗教神話,也是借他人杯酒,澆自己塊壘。塊壘者,以土堆成土壘,比喻心中鬱悶。
愛情詩有別
統計指,中外流行曲寫愛情最多,詩是否如此,未之聞也,相信亦然。朱光潛指出:西方愛情詩大多是男子讚美他傾慕的女子恍如女神,美若天仙,性格出眾,當然還有他自己如何如何神魂顛倒。中國詩呢?朱光潛稱:愛情詩入於人倫詩的類別。人倫詩包括:父母子女、兄弟手足之情;親朋摯友、同道和同志的情誼……是以中國特別多知己間贈答酬唱,緬懷憶舊的詩(如杜甫憶李白),西方詩中罕見。
西方重視愛,中世紀發揚「騎士精神」衍生的「宮廷愛」,浪漫主義時期鼓吹「浪漫愛」,由是,愛情詩獨沽一味講男女之愛,僅少數講同性愛(如古希臘女詩人Sappho)。朱光潛認為,這是因為「外向」的西方人,重視戀愛至「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地步。無論哪個年紀的男女,戀愛帶來的喜樂是最濃烈,失戀的哀痛也是最刻骨銘心,難怪性情敏感的詩人喜將戀愛入詩。
中國人以情為重,戀愛只是其中一種情。古代男女沒有自由戀愛權利,何來愛得要生要死的愛情詩呢?間中有,也不會多。「結識私情弗(不)要慌,捉着子姦情奴自去當。拼得到官雙膝饅頭跪子從實說,咬釘嚼鐵我偷郎。」這已是明代山歌,名《偷》。
朱光潛稱,西方愛情詩大多寫婚前的愛慕,寫婚後夫妻琴瑟和諧者少。中國愛情詩大半寫於婚後,且大多寫離別、夫妻分隔兩地的思念,更多是悼念亡故的愛人。這類詩寫「怨」特別出色,獨步天下。
撰文: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