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5日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因工作首次來台灣,匆匆逗留兩日兩夜,稱不上有什麼生活體驗。第二次來,相隔二十年。好友在台北開店,便以探望他為藉口,順道來玩。第一個晚上去吃台菜,結賬時問好友「應該給侍應生多少小費」,他回答「台灣跟日本一樣,沒有小費文化,不必給」,於是入鄉隨俗。
距離當年美好時光,轉眼又過了十年。台灣人仍不收小費嗎?移居這裏一年,發現並非如此。旅館、酒店員工和導遊固然喜歡收到小費,餐廳侍應也收得開心,連的士司機也會高興地喊「感恩啊」。
從東森財經新聞得知,的士司機每月平均營業總收入是四點五萬元新台幣,扣掉燃料費及維修保養,淨收入只有二點五萬元。所以,當我們遇着好司機,都會給一點小費。最近有報道指,台灣年輕人的夢幻職業,竟然是保安,因為收入穩定,而且月入「高達」四萬多至五萬元新台幣,非常理想。民眾薪金普遍不高,但通脹持續,服務行業的人樂意有小費幫補,也正常。
美國小費文化比較盛行,尤其餐飲業,侍應「真正收入」幾乎是小費。不給小費,反而不禮貌。多年前在紐約入住一間懷舊小酒店,早上離開房間前,在桌上留下五美元,並寫了一張紙條,感謝房務員為我們整理房間。當晚在桌上發現一包七彩朱古力豆,附上小卡片,寫着「謝謝」。第二天我們放下小費,對方留下兩片巨型曲奇餅。第三天,一個自由女神鎖匙扣。每天都有驚喜。社會心理學家Robert B. Cialdini認為,我們通常樂於報答別人對我們的好,那年在紐約「交換禮物」,也許就是這樣。
認識一個小費王友人。他出手闊綽,只要進入餐廳便派小費。因此,更難訂位的地方,他都有辦法找到位子。引證冰島大學商學院教授Magnus Thor Torfason的說法,他把「獎勵優良服務」提早變成「鼓勵優良服務」了。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