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5日
內地學者錢鍾書(1910-1998)在《談中國詩》中有言:「據有幾個文學史家的意見,詩的發展是先有史詩,次有戲劇詩,最後有抒情詩。」他沒說那「幾個文學史家」是誰,想是西方人,因西方詩的發展為最先有史詩。
現存古希臘最著名史詩是荷馬的《伊利亞德》(Iliad)和《奧德賽》(Odyssey),約成書於公元前八世紀。史詩曾被視為文學的最高形式、西方文學創作典範。
中文史詩的「詩」字,翻譯自拉丁文Poiesis一字,古希臘文意思是「製作」。亞里士多德撰《詩學》(Poetics),指詩是古希臘人的文字藝術,由戲劇至現代長篇小說都可稱為Poiesis。亞里士多德老師柏拉圖,最先將Poiesis定義為「模仿」(mimesis)真實文藝作品。詩可分為戲劇詩和敍事詩,前者是模仿人的行為,後者是形容人的行為。亞里士多德再將不同時期文藝作品分類,先有史詩,然後有戲劇,戲劇分悲劇和喜劇,《伊利亞德》是悲劇,《奧德賽》則是喜劇。現存《詩學》主要討論悲劇,其他篇章已失傳了。
顧名思義,史詩指以「歷史」為題材、以押韻詩形式寫成的文藝作品。史詩所講述的「歷史」,除了已發生事件外,還包括神話、英雄傳說、宗教故事等等。《伊利亞德》講的「歷史」是希臘和特洛伊戰爭,神話是美女海倫(Helen)、帕里斯(Paris)及奧林匹克山上諸神,傳說中的英雄是阿基里斯(Achilles)、阿伽門農(Agamemnon)、赫陀(Hector)等等。
英雄主義
如此夾雜,史詩肯定並非真實歷史,而是正經、莊嚴的「戲說」。史詩講諸神行為,其實也是人類行為,尤其是識見、才幹和行事都比常人更崇高卓越的英雄。美學家朱光潛(1897-1986)說得好,中國的英雄是聖人,次為賢人,以品格高尚為主要品質。古希臘史詩歌頌的英雄大多是武人,人不是神,故而他們幹的非常事,往往功敗垂成,成了悲劇英雄。
古希臘悲劇英雄可分兩大類:一類是英雄性格缺點造成之悲劇,另一類是英雄遭命運播弄帶來悲劇。在中國,因性格缺點悲劇收場的英雄包括項羽。「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亮,則屬於受命運播弄的悲劇英雄。古希臘史詩塑造larger than life的英雄,既代表人類最崇高典範,亦代表該民族完美的人(Perfect Man)的「理想型」(Ideal Type)。他們的悲劇結局,往往是人類現世悲慘生命縮影,足以引起觀眾同情和崇敬。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最重要功能是觀眾可藉以宣洩現實生活中悲憤和哀矜。
史詩故事必以英雄為中心展開,奠定往後西方文藝和文學作品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連反英雄作品也如是。至今,由小說、電影至電視長篇劇,都同樣以個人英雄為中心。以個人為中心,為了樹立英雄崇高形象,必要將他放置在恢宏環境中,例如戰爭、天災、政治陰謀等等。英雄孤身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如屈原所形容「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才顯出英雄之所以為英雄的高貴品德。正如英國詩人拜倫說︰他的史詩,卷卷都有愛情、戰爭、颶風、沉船等等,才顯得出史詩的浪漫。
謀生工具
史詩另一個特點是篇幅甚長,《伊利亞德》長達15693行,《奧德賽》亦有12109行。無他,史詩最重要功能是娛樂大眾。現今流行看法是,創作若以娛樂大眾為目的,便沒藝術性,不能登文學大雅之堂,沒資格稱為藝術。史詩是吟唱詩人謀生工具,他四處講述史詩,若不能吸引普羅大眾,便無以為生計。古希臘史詩,每部至少吟唱12天,才有利可圖,讓吟唱詩人不枉此行。所以史詩大多分12卷或其倍數。《伊利亞德》和《奧德賽》各有24卷,每卷之末都有一個懸疑位: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卷分解。
古代史詩沒單一作者。每次講述,吟唱詩人都可視乎聽眾反應,增刪潤飾,通常愈受歡迎,篇幅愈長,直至書寫成書為止。荷馬可能只是最受歡迎的吟唱詩人代號,至今他是誰仍然待考。大多數學者認為他兩部史詩,都是集體創作,成為流傳了幾個世紀的作品。
撰文: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中國無法產生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