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3日
同一天,下午日場看川劇折子戲《景陽岡.打餅》,晚上看粵劇折子《金蓮戲叔.搓餅、戲叔》。兩劇種都保留古老演繹法,廣東大戲更根據「外江戲」轉成大排場江湖十八本模式,以中州話(官話,不是廣東話)唱出。
景陽岡打虎英雄武松,探望兄長大郎不果,嫂子潘金蓮仰慕武松少年英偉,遂乘機調戲這位小叔。曲調曲式以外,這兩處地方戲的人物形象、細節重點,以至曲本用語意識,都八九成如出一轍,太相似了。
打餅 搓餅
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主辦,重慶市川劇院來港演出《打餅》,陳秋錦飾潘金蓮,唐緯飾武松。先演潘金蓮在小叔面前打餅,馬上接着演「調叔」,所以,這折子又名《打餅調叔》。
香港「采泠粵藝傳幫帶」主辦,先演《搓餅》短小折子,鄭敏儀飾潘金蓮,在蘇鈺橋演的大郎面前搓餅,是為了幹活。身長不到五尺的丈夫武大郎,負責拿燒餅去賣。戲劇重心放在第二幕,譚穎倫飾演的武松上場,哥哥大郎不在家,二郎卻給嫂子調戲,叫做《金蓮戲叔》。
不論川粵,行話說「打餅搓餅是看的」,即這環節以做功為主,屬於潘金蓮個人表演,武松(川)或武大(粵)站在旁邊,沒什麼戲可做。
金蓮每下抓餅虛擬藝術動作,都體驗「手」的技巧。揭缸盛麵,舀水和麵,搓揉定形,分成小塊排好,手掌按壓麵糰,跟着夾餅烘烤,夾出放在竹籃,過程不複雜,全部源於做餅生活手勢,優美準確,像真度高。
粵劇有枱面案板和擀麵棍,手抓擀薄燒餅時有意表演拋擀動作。川劇全程假借行動表達,台上沒有任何道具,就需要表演得特別細緻。
潘金蓮先將方形手巾對折,繫在前腰做圍裙,然後左右手捋袖開始工作。她打餅為了表現給武松看,一切身段,諸如抖肩聳肩、吹眼飛眼、輕快步兒,不時拋出媚態,刻意豐富少婦的風情萬種。她充分展示各種形體程式,敏捷靈巧,讓觀眾相信那是真正製作燒餅的每項工序,煞是好看,一點也不色情。
折子戲後半部是調叔戲叔。川粵翩翩帥氣的武松,打扮一樣,拿着白紙扇亮相,與金蓮對戲。
調叔 戲叔
重點在「調/戲」,劇情同樣簡單直接,卻內含複雜細微的人性。潘金蓮百般引誘試探,斜眼看着武松,主動提出為小叔妙手裁衣,向二叔遞酒賠禮,殷勤獻媚,展現手、眼、身、步細膩表演技巧。這回粵版較大膽,加了偷吻對方一下,掀起外衣一角來挑逗,但能點到即止,演出不下流。
武松不為所動,搬出酒色財氣人生四戒,正氣嚴詞地斥訓嫂子。諷刺的是,他自己至愛酒氣,卻偏遇上嫂子至愛財色,此給巧言的潘金蓮以各佔兩戒,正好相配作調侃。武松終未能說服金蓮,於是拂袖憤然離去。
武松、潘金蓮戲出同源,都是取材自《水滸傳》故事,川粵地方劇種藝術通過「老幫青、傳幫帶」方式,具體演繹傳下去。花旦「做」的層次非常重要,拿捏分寸可以形式較輕鬆,亦可以做到黃色不雅,只在一線之別。
水滸戲曾被認為誨淫誨盜,歷代一度成為「禁戲」。近代有研究者為潘金蓮翻案,不過,民間還是深刻牢記,她是個壞女人的印象,足證小說、戲劇「熏浸刺提」的影響力量。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