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6日
MIRROR人氣王姜濤四月三十日的二十四歲生日,銅鑼灣變身為「姜濤灣」,多個銅鑼灣巨型廣告牌、燈箱、熒幕都由「姜糖」全數包下,為姜濤慶生。
猶記得二〇一七年,當時十七歲的姜濤參加內地選秀節目《快樂男聲》,最後於全國三十強止步,加上疫情封關之下,姜濤在內地、亞洲或是國際上都未有太大知名度。但今次香港「姜濤灣」萬人空巷,令「五一黃金周」內地旅客大開眼界,見識姜濤在香港的威力。
或說「姜濤灣」現象反映了中國人的低劣,與文革時紅衞兵手捧紅寶書高呼「毛主席萬歲」可以比擬。也有解釋認為,港人經歷反修例運動和數年來疫情影響下自由度減少的鬱結,這次才有機會名正言順上街宣洩。不過這些看法難免犯上邏輯上類比不當謬誤。
畢竟「姜粉」和「姜糖」都不是「黃絲」,不要隨便對號入座。事實上,姜濤現象最弔詭,在於他的支持者橫跨十歲以下小童至六十歲以上婆婆。其中人數最多,是三四十歲未婚姐姐和已婚姨姨,加上她們消費力甚高,所以各大商家乘機利用,讓姜濤雪球愈滾愈大,形成連鎖循環作用。
總而言之,「粉絲」經濟效應不容小覷,這是由「偶像崇拜」衍生,而偶像,是人們缺失部分的投射,將現實中被壓抑欲望、夢想和遺憾投射到自己迷戀的偶像身上。除了投射,還有補償作用,通過膜拜偶像獲取自我感受和與人交往的滿足。甚至有認同作用,以偶像言行和價值觀念,引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但這不過大略言之,因為除了偶像崇拜,還有羊群效應,以至商業社會推波助瀾,不一而足。歸根究柢,「姜濤灣現象」是佛家說的「眾緣和合」,這個「眾」不是百計千計,是萬計億計,因緣際會,時勢造姜濤,原因太複雜了!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