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6日
本欄寫了近一年,究竟什麼主題?不轉彎抹角的話,旨在借古喻今。當然,借古喻今本身就是轉彎抹角。
文學史上最經典的借古喻今,叫「借漢言唐」,君讀《唐詩三百首》,每逢提及漢朝,幾乎都可以理解成唐朝詩人借來諷刺當代,這樣就對了。韓翃《寒食》:「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唐朝大權旁落於宦官,與漢朝五侯相似。白居易《長恨歌》,大家奇怪他作為中唐人敢秉筆直書唐玄宗失政,根本第一句便「漢皇重色思傾國」,何曾指唐朝啊?不過,他接下去又「楊家有女初長成」、「中有一人字太真」(楊貴妃道號太真),點得極明,未知臨到國安法,白居易吟不吟得甩呢?
李白更沙膽,當着唐玄宗和楊玉環即席揮毫,《清平調.其二》云:「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趙飛燕乃漢朝誤國后妃,燕瘦環肥,李白簡直預言了馬嵬坡的悲慘宿命。
漢朝與唐朝,相距約800年,許多事情竟然若合符節,何止?秦漢晉隋、唐宋元明,隨便找些劇情總似曾相識,可供比附。中古的歷史軌跡變遷緩慢;來到近代,世局前所未見,才困難了。著名學者陳寅恪教授(1890–1969)有首詩影射蔣介石:「可憐漢主求仙意,只博胡僧話劫灰。」乃借用漢朝典故,漢武帝求長生不老之術,遭西域高人潑冷水,反映國民黨乞討美國援助而不果,胡僧對號入座駐華將領史迪威(Joseph Stilwell)或魏德邁(Albert Wedemeyer),有點比擬不倫,蔣介石對美國官員曲意逢迎,豈及漢武帝對胡僧般高高在上?中國不可能再視外國為夷胡呀。或者,恰恰突顯那荒謬感。
借古喻今,一來,為了好玩,文人底蘊挺爛玩的,像中世紀演滑稽戲的小丑,拚命揶揄君主,被砍下來的首級放在銀盤猶臉帶笑容。二來,為了避嫌,清朝龔自珍名句「避席畏聞文字獄」,不單直寫驚犯法,有份聽過都驚犯法,連累讀者可不好啦,唯靠打啞謎,明就明。三來,我想講,歷史廣闊浩瀚,一時一刻很渺小,每代人自以為站於歷史頂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放不開,其實擺在歷史長河只不斷循環。韓翃慨嘆身處宦禍似漢朝,漢朝還未至於太監弒帝,殊不知後來唐朝發生了,再後來明朝宦禍破壞民生更甚……古今多少事,應該都付笑談中抑或怪談中?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