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6日
每國之名,皆能反映出這個地方在某個歷史時期的狀況。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國名都是按部落、地貌、方位、人物這「四大類」中其中一類命名,中國周圍的鄰國當中,不少國家名字都十分有趣。
據說在公元二世紀上半葉,古希臘亞歷山大城的地理學家托來梅,曾把菲律賓群島稱為馬尼奧拉斯群島,這是迄今為止所知其最古老名稱。
呂宋 vs 菲律賓
我國古籍《諸蕃誌》(南宋)中稱菲律賓為「麻逸」。1521年,號稱「環航世界第一人」的麥哲倫,到達了菲律賓,時值天主教的聖拉薩羅斯節,遂將此地命名為「聖拉薩羅斯群島」,後來,又出現好幾個名稱,如東方群島、西方群島、麥哲倫群島、累加斯皮群島、馬尼拉群島等等。
真正以「菲律賓」為國名,始於西班牙入侵初期的1543年。1542年,西班牙國王派出第四批遠征隊,橫渡太平洋,於1543年2月抵達菲律賓。為了對當時尚為西班牙王儲的費利佩二世(Felipe, 1527–1598)表示尊崇,該遠征隊司令官將這個群島命名為「費利佩群島」(Las Filipinas)。1565年,群島正式淪為西班牙殖民地,便繼續使用此名字。此後政治歸屬雖有變動,甚至直至獨立,名稱卻始終相沿不改。菲律賓因此成為亞洲唯一以外國人名為國名的國家。
在我國古籍中,對菲律賓的國名有不同音譯:飛臘邊、飛臘濱、斐律平、斐力批、菲律等,還曾稱之為小呂宋(與把西班牙稱為大呂宋相對而言)。近數十年統一譯稱菲律賓,略稱為「菲」。
身毒 vs 印度
古印度有許多古稱如婆羅多、身毒、天竺、信度、忻都等。據說最早期有一位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起一個國家,便將該國家命名為「婆羅多」。
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這條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後來「信度」這個地名所指的範圍不斷擴大,從印度河流域開始,又包括恒河流域,甚至席捲整個南亞次大陸。
古波斯語將信度轉變為「印督」;古希臘人又把「印督」變為「印度伊」;羅馬沿用希羅多德《歷史》中的「印度斯」。
在我國古籍中,最初稱印度為「身毒」(音「捐督」),見於西漢司馬遷《史記》。後因佛教傳入,我國對印度的了解增多,又出現「天竺」、「忻都」等名稱。其中「天竺」一名最早見於《後漢書》,在唐代以前使用得最多。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其載:「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印度。」
高棉 vs 柬埔寨
柬埔寨古稱有扶南、真臘、吉蔑、甘孛智、澉浦只等等,柬埔寨源自於公元一世紀到六世紀的扶南古國,因80%的居民為高棉人,故國際上也通稱為「高棉」。
柬埔寨之名的來源說法不一。一說是源於一國王名:高棉人英雄坎布領導當地的民族,建立起一個王國,該民族被稱為坎普查人,其王國被稱為坎普查國。這一名稱經後世以訛傳訛,就變成了柬埔寨。另一說法源於一種叫「紺蒲」的果名,因當地婦女面似此果而得名。
在中國史籍中,漢朝稱柬埔寨為「扶南」,隋朝稱其「真臘」,唐代稱其「吉蔑」,宋代復稱「真臘」,元代稱「甘孛智」或「澉浦只」,明萬曆後始稱「柬埔寨」。
暹羅 vs 泰國
泰國古稱墮羅鉢底或暹羅。據史料載,1296年,我國元朝使團前往真臘國(柬埔寨),使團成員周達觀著《真臘風土記》一書,書中將真臘西邊的鄰邦稱為「暹羅」,這是中國史籍中首次用暹羅來稱呼泰國。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封泰國國王為「暹羅國王」,故「暹羅」一名正式固定下來。
暹羅,實際上是梵語的漢譯,在梵語中是黑色或黝黑皮膚之意。古時印度人根據該梵語,稱呼泰國地區乃至中南半島為暹羅。
曼谷王朝時期,世界上都以「暹羅」來稱呼泰國,出於適應國際習慣的目的,政府遂決定採用「暹羅」為國號。
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暹羅興起泛泰主義思潮,他們認為「暹羅」一詞為外國語音譯而來,並非泰語,為了紀念泰族起見,應將暹羅改為泰國。1939年6月24日,暹羅正式更名為「泰國」。
驃國 vs 緬甸
史料記載,在古代我國稱緬甸為「撣國」。到唐朝後,隨着驃族在這一地區的逐漸興盛起來,又稱其為「驃國」。
《驃國傳》載:「魏晉間有著《西南異方誌》及《南中八郡誌》者云:永昌,古哀牢國也,傳聞永昌西南三千里有驃國,君臣、父子、長幼有序。」宋朝時,稱緬甸為「蒲甘」,也稱之為「緬」、「緬甸」。
西元1106年,蒲甘國使臣隨大理使臣覲見宋朝皇帝。因蒲甘遠在西南邊陲之外,路途限險、山川遙阻,故以「女」字相稱。又據地形判斷,緬甸位於中緬邊境的山間谷地之內,為突出該區域特點,更加準確的表達,故又在「緬」字後加上「甸」,就成為了「緬甸」。
現今,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緬甸」一詞,來源於對緬文的翻譯。「緬」字源自緬文Myan,或源自撣、傣各族稱緬族的名稱Man。「甸」字來源於緬文Taing,是國家、地區的意思。
撰文 : 伍懷璞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