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5月6日

張綺霞 訪談錄

戴動物頭套人形裝置成巴塞爾展焦點 韓藝術家金泓錫關注創作倫理

在剛過去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中,「藝聚空間」一件名為《沉默的孤獨》的裝置吸引了大量訪客停駐,多個戴着動物頭套的人或頹坐、或躺下、或蜷縮,分布在不同角落,旁邊有個小牌子,說明他們背景和參與這行為藝術的不平等報酬,他們體態不一,當中有清潔工人、貨車司機、學生,也有專業人士如現代舞者、演員,甚至有不能工作的難民。

如此公然展示創作過程中的剝削,讓不少觀眾感到震驚,仔細研究,才發現這些都是假人。韓國藝術家金泓錫(Gimhongsok)正想透過真假難分效果,令大家多關注藝術創作背後的倫理問題。「這個作品的主題是觀眾本身」。

《沉默的孤獨》原本為2020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創作,因疫情延期3年才得以展出,問到展品可有再調整,金泓錫表示,身份為「難民」的人像旁邊原本有一個正面展示的標語牌。「我沒有點明這個人的國籍或姓名,只透露他正在某個國家申請庇護。不過,我估展方覺得這個標語牌可能會引起政治爭議,總策展人仔細解釋後,我們最後妥協,把標語牌翻轉展示。」

這個作品早在2017年開始構思,概念來自他在首爾一所美術館辦展的經歷,這座美術館並非坐落整齊漂亮的商業區,而是充滿老店的舊區,走出去就能看到不同行業的人,如餐館侍應、保安員、看更和咖啡館工作人員等,他們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穿着制服工作。「看起來很精緻,很有歷史感。」

打破階級分野

金泓錫常跟這些穿制服上班的人搭訕,了解其生活,發現美術館雖然近在咫尺,他們卻從未去過,決定邀請這些人參觀預展,由他親自講解作品。博物館知道後極力反對,因為預展通常是為貴賓舉辦。「他們認為這些人不但不屬於貴賓,更不應該由我為他們作私人導賞。」

他改變策略,提出這是藝術表演一部分,博物館仍不願接受,最後不了了之。「要求這些穿制服的人在其工作時間特地前來,置身充滿敵意的氛圍,可能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和尷尬。」

思前想後,他決定將敵意氛圍轉化成作品,將這些被藝術圈排斥在外的人變成行為藝術一部分。用假人取代真人,是因為這些穿制服人士本身甚少有機會參觀博物館,已經處於不平等位置。「如果將真人變成展品,必然違反道德。」

藝術家總是被設定為高高在上,與觀眾隔絕,金泓錫一直很想打破這階級分野。這個想法,他求學時期已經萌生。「我在1983年入讀大學,那是前總統全斗煥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後3年,個人自由和工人人權都在獨裁統治下受嚴格監控和限制,由此全國各地出現了各種反政府學生組織,首爾也不例外。」

當時大量農村青年湧到城市的工廠打工,然而環境非常惡劣,不但被剝削工資,宿舍骯髒殘破,女性更常遭主管強姦致懷孕,卻沒有人為此做些什麼。有些學生自動退學,到工廠打工,結識這些工人,並教他們社會主義理念,鼓勵他們一起參加反抗運動,爭取社會平等。然而運動未成氣候,工人處境依然脆弱,更不斷遭那些教育他們、偽裝成工人的學生責難,金泓錫認為,是因為學生的「教育」概念出了問題,導致工人一直依賴學生,而無法在觀念和思想上獨立,更遑論組成一個有力量的團體。

金泓錫指出,學生要「教育」工人的想法,其實是極權主義教育制度的延續,依舊用官僚方式解決問題。「他們認為自己的知識分子地位高於貧窮、沒受過教育的工人。」所以當時的行動不但無法幫助工人找到自己的力量,反而形成另一個凌駕於工人之上的權威團體。「我認為對其他人的憐憫和幫助,都只能在對方要求下才能做。他們以為將沒受過教育的人從貧困和痛苦中拯救出來是美德,卻沒問過他們須要什麼。」

留學深受啟發

後來金泓錫去德國留學,思考更多,落實自己探索社會不平等的創作方向,而西方藝術家也啟發他不少,例如多次牽涉社會爭議的西班牙藝術家Santiago Sierra。Sierra一直用激烈方式揭露社會問題,2000年難民問題在德國爭議不斷,一個非洲難民更被新納粹分子殺害,引發社會激烈討論,此時,Sierra在當地美術館塑造了多個小紙箱,邀請來自車臣的難民長期留在裏面,並將這行為藝術命名為《無法獲得報酬的工人坐在紙箱內》,甫開展即佔據媒體主要版面,引起外界對難民處境和藝術勞動剝削的關注。

金泓錫指出,如果藝術創作涉及弱勢群體,常會出現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只要作品傳遞出重要而正確訊息,弱勢群體也可參與其中;另一種則關注弱勢群體參與創作時的不道德現象,甚至故意將不道德一面突顯,深刻地諷刺社會不平等和矛盾。Sierra屬於後者,即使作品為他帶來道德批評甚至被起訴風險,但這正是他期望做到的效果。「作為藝術家,我很理解他的政治立場和策略,然而身處亞洲、特別是在新儒家思想盛行的韓國,Sierra的表達方式始終太暴力,我相信仍有很多替代方法可做到。」

因此,金泓錫在《沉默的孤獨》中沒有用真人表演,而是用像真雕塑。「所有雕塑都是基於我在現實生活中結交的人而打造。例如我經常遇見的銀行警衞、定期光顧的按摩師、多次為我送貨的速遞司機,我們都認識了一段時間,每次見面也會交談,創作與其有關作品前也曾徵詢他們意見,讓他們選擇喜愛的動物頭套,並邀請他們來看展覽。」

金泓錫一直關心藝術創作倫理,尤其當代藝術創作形式多樣,藝術家未必須要親手處理作品,可靠團隊或其他專業工匠幫忙,而行為藝術、錄像作品也要外人參與。作品的功勞應該歸於誰人?藝術創作得益該如何攤分?為何永遠只有藝術家佔去全部版權收益?如果藝術家以作品獲得巨大榮譽或利潤,就算是付費聘請他人表演,對演出者是否公平?「法律上沒有問題,道德層面依然很複雜。」

 

金泓錫感嘆,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雖然牽涉他者,卻對他人缺乏關懷,依然帶着藝術家傲慢的權威感。「他們將人物化,沒有賦予其主體性,也不會共享版權收益,只是不斷鞏固個人權力。在這些作品中,『人』並不存在,他們只是任由藝術家擺布的物件。」

以人為本理念

從2001年起,金泓錫開展「People Objective」計劃,邀請不同人士在他指示下參與藝術勞動,酬勞亦對外公布。例如People Objective-Hourly Art以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聘請臨時勞工,以擦拭、打磨、刷塗和畫線等方式完成素描、繪畫、雕塑作品,揭示藝術家和勞動者的權力不對等。他在2019年更僱用了演員代替自己參加首爾美術館組織的研討會,演讀預先寫好的講詞。其後,首爾藝術博物館將這行為藝術收藏,他將酬勞與演員對分,強調:「演員的表演本身已經是藝術品的一部分。」

除了行為藝術,金泓錫亦曾邀請人們吹氣球,再將氣球轉化成青銅雕塑,層層堆疊起來,如同紀念碑一樣,貫徹以人為本理念。他解釋:「將氣球吹成形狀並加工成青銅雕塑,不是為了『紀念』氣球,而是為了 『紀念』呼吸。重要的不是裏面的空氣,而是代表着不同人曾經用肺部將其填滿。」

氣球有大有小,代表不同人的經歷和特徵,是他想珍視和展現的東西。「這作品不只是材料實驗,我更關注的是材料背後的生產過程。生產就是手工勞動。身體是政治,勞動也是政治。」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