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4日
移民好,回流也好,每個人每個家庭皆有其考量,不明白為什麼討論區、或者一些報章雜誌都喜歡以偏概全,一竹篙打一船人,把所有移民都歸類為衝動而定必後悔,所有回流的則歸類為「體驗到香港溫暖」等等。筆者從事金融界多年,身邊有移民亦有回流朋友,實際上「回流」個案較多。
先說一位回流香港的朋友,他從事投資銀行,早在九七年前已經移民加拿大多倫多,育有一子一女的他,在回歸後選擇回流,原因眾多,包括已取得加拿大護照(保險用)、香港金融業機會較多,最重要是移民前對政治前景的憂慮未見浮現,在︿回流是因為移民﹀一文中提及的Push Factor沒有出現。
回流後他在投資銀行財富管理部出任高層,負責客戶私人財產,直至近年退休累積龐大財富。不過有趣的是,「仔大女大」的朋友近年重新考慮「回流」,這裏說的「回流」有引號,其實是回到擁有護照的加拿大真正退休,原因不好說。
另外兩位真實個案也選擇「回流」加拿大,一位未計花紅年薪肯定過百萬元、投資銀行衍生產品部門高層,另一位年薪不詳,替香港老牌家族基金「操盤」的專業人士,二人近年均與家人子女「回流」加拿大。
金融界「回流」英國及澳洲亦不乏個案。先說英國,朋友在香港一家專業財經顧問公司出任高層,那種專門替上市公司併購時「數飛」、提供法律、投資以及公關意見的顧問公司,圈內人很易猜到是哪一間。他廣東話「識聽唔識講」的「半唐番」,太太法國人,「回流」順理成章。
至於澳洲的朋友,「回流」前在香港某英資銀行的數碼保安高層,去年他舉家搬到澳洲,在澳洲做回老本行:金融保安。
自己在金融界打滾已久、人脈甚廣,再數恐怕要多寫幾千字。值得留意是上述全部真實個案,香港金融界其實不乏這類早已擁有外國護照的專業人士,他們隨時可以「回流」到護照所屬地,毋須經過救生艇或BNO計劃,問題是,為什麼是現在?發現其中一個共通點,過去幾年「回流」的金融專材,100%有小朋友。
投資銀行衍生部門高層、家族基金「舵手」、併購法律顧問公司高層以至金融數碼保安專才,不是口說填補便可以順手拈來這大批人才,他們「回流」對金融業而言當然不是好事,對自己而言,則多個藉口,公幹時順道探朋友。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