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7日

郭逸之 筆文集

上一代股評人

昇華成財經小丑的演員,與財經KOL最大分別在於集團式經營與個體戶,不過在兩者之上,「歷史上」還有財經專欄作家這一職業。

早在筆者上世紀投身金融界時,互聯網尚未面世,香港財經報章主要來自北角的兩大巨頭(巧合地兩公司只差不到十分鐘步程),當時的財經報章封面不是IPO賀稿就是地產樓盤廣告,至於內疊還有報價版及通告版。資深投資者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至於年輕一點的,應該連報價版是什麼亦不甚了了,時代不斷進步,大家毋須深究。

想說的不是那些耗費人力物力的報價版,而是財經報章專欄作家,也即是大家所講的股評人。當年股評人有別於今天的財經演員或財經KOL,他們大部分隱姓埋名默默耕耘,寧願花時間研究上市公司通告與年報,也不願出席公關飯局或畀面派對。

上一代股評人往往將市場遺忘或忽略的公司價值,呈現出來,當然股價亦點石成金。因工作關係,有幸認識不少有名的專欄作家,無論高姓陸姓抑或何姓股評人都異常低調,這點與依賴人氣作為養份的財經KOL不同,當然低調背後原因眾多。亦認識《信報》曹Sir曹仁超,雖然曹Sir較少評股,但有一點相同的就是極不喜歡Social。

股評人這一職業至今仍然存在,只是在財演或KOL泛濫下關注度大減。話說回來,財經小丑與財經KOL的最大分別,在於前者往往在證券行「掛單」,名義上代表有關證券行在鏡頭前侃侃而談(實際上可能只有基本底薪或吸引客戶投資基金),一旦變了眾所周知的明燈,又或被質疑幫莊散貨,有機會拖累相關證券行,例如什麼老師、什麼Sir出來替妖股說項,容易被聯想到證券行背後大股東,與該妖股關係千絲萬縷,當年謎網五十更一度成為市場熱話。

相反,大部分財經KOL屬於自由身個體戶,不隸屬任何機構,他們最大的資產是自己名聲,一旦被評定為明燈、無料到,又或者替莊家散貨的話,影響深遠。一般而言,財經KOL在唱好三四線細價股時特別留神,設定止蝕止賺位,既能自圓其說又不失信於人。

問題來了,無論當年或今日,為什麼要「唱好」股票?其實資深投資者都知道,炒股票最重要不是基本因素亦不是技術分析,最重要是成交。無風起浪的話,要飲咖啡的。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