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5日

施蘊知醫生 腸胃肝臟科

腸易激綜合症新研究方向

何小姐今年約40歲,因為她經常腹瀉及反覆肚痛,而症狀與最近診斷出大腸癌的朋友相似,所以找醫生作詳細檢查。醫生根據病徵,排除其他疾病和原因進行診斷,得出結論是她患上了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原來她從少女開始,每逢有情緒和緊張時,例如考試、表演或比賽前,都容易有肚痛及腹瀉的問題。有時更不敢搭長途車或去旅行,影響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動。

每年4月是腸易激綜合症關注月,希望大家能對這個疾病有多些認識。之前香港有研究顯示,全港有6.6%人患有此病。這種疾病確切成因並非由單一因素影響。醫生相信這病是由多個因素引發,例如腸道蠕動失調(過快或過慢)、內臟對痛楚的敏感過度反應、腸道微生態失衡、遺傳因素影響、心理質素及情緒影響等。當中「腸道微生態失衡」亦是時下熱門話題。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是本港較為常見的一種腸易激綜合症,佔整體病例約三分一;其中血清素失衡是原因之一。血清素是腸道蠕動的主要神經傳導物質,若果血清素過多會容易導致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於控制血清素方面有調節作用。但當中哪些細菌種類會較理想,或者微生態如何影響血清素製造的確實步驟,仍有待研究。

最近浸會大學發現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病人糞便中有大量名叫「活潑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gnavus)的病菌。在調查中,糞便樣本裏有大量苯乙胺及色胺這兩種微量芳香胺,相信這些是由腸道細菌消化飲食中之蛋白質而產生。

研究顯示這兩種物質在體內的水平與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症狀有關。

苯乙胺和色胺通過激活「微量胺相關受體」(TAAR1),可以直接刺激腸道產生血清素,然後引致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因此,若能以這方向進行偵察,便可以追溯治療此疾病之法。

作者為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腸易激綜合症須知,醫生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