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
凡爾賽宮是法國歷史象徵,從十七世紀開始興建,一度是法國行政核心,如今成為收藏歷史畫作與器物的博物館,依然是政治文化重地。
「虛擬凡爾賽宮之旅」展覽正在港舉行,凡爾賽宮主席卡特琳娜佩加德(Catherine Pégard)特來港主持開幕禮,她希望觀眾能找到更多與這座歷史建築的聯繫。Catherine的辦公室設在宮中,晚上也住在宮殿外圍,每天欣賞從日到夜的美景。
展覽有不少凡爾賽的風景投影,以及房間日夜景色的360度重現,她認為和真實經歷相近。「從日出到日落,宮殿內和花園都有不同面貌,同樣漂亮。」
自落成後,凡爾賽宮經歷過多次大規模擴建,如今連花園及周邊設施超過800公頃,要親身到訪,才能了解其宏偉。然而館方多年來做了不少數碼存檔,以此開展世界巡迴數碼虛擬展覽,去過新加坡、上海等地,近日來到香港,與法國五月藝術節合作推出「虛擬凡爾賽宮之旅」(即日至7月9日,香港文化博物館)。
Catherine很滿意這個展覽的策展安排:「這一次沒有運送文物來香港,卻是一個非常全面的展覽,從凡爾賽宮的歷史開始,到今天的面貌也有觸及,希望觀眾觀賞後可以了解凡爾賽宮的複雜和多樣性。」
她指出,凡爾賽宮是世界首批發展數碼體驗的博物館,早在15年前籌備,對於宮殿展廳和展品已進行詳細數碼紀錄多年,宮殿環境、修復過程也有各種錄像,促成這次展覽。
Catherine 12年前被委任為凡爾賽宮主席,一直掌舵至今,笑言每一天的工作都很不同。「這個地方每天都有不同面貌,我的工作就是要管理所有環節,從園藝到策展、聯絡捐贈者等,它是歷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建築,而這重要性仍不斷延續。」
千人團隊
Catherine日程十分忙碌,整個團隊有接近1000人。「凡爾賽宮每個花園都有專門園丁打理,我們也會定期策劃不同展覽,還有修復部門、數碼存檔部門、市場推廣部門,就像一個大企業。」
每個環節她都要了解,雖然未必如相關專家一樣有深入知識,但她積極向他們請教。「最重要願意去理解這個地方的一切,尤其凡爾賽宮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築,無論修復和維護的規模都沒其他地方可比擬。」
在凡爾賽宮工作,其中一個特點是每天要走很多路,來回不同地方,她笑言,已經習慣穿高跟鞋走來走去。「起初極具挑戰性,長期訓練下我已能應付。」每逢有元首參觀,她也會親自在場指揮大局。「幾乎每個禮拜都有重要外國官員或商務人士到訪。有很多程序要跟從,也要確保一切都完美地進行,相當困難。」
她笑言,每天的運作同樣不容易,尤其她一直想吸引更多回頭客。「例如舉辦多些有趣的展覽和演出,讓觀眾有理由一再拜訪。」她又會親身出席海外展覽的開幕禮,希望其他地方的觀眾和這座建築建立聯繫。
就算是法國人,也不會經常到訪凡爾賽宮。「凡爾賽宮是每個法國人都會去的地方,只是他們很多都是孩童時代被父母帶來,再來時已經是二三十年後,目的是帶他們的孩子來看。我很希望能吸引更多二三十歲的年輕觀眾,讓他們意識到未真正看遍,必須再來。」
2000房間
因此他們致力推動各種表演,每年平均策劃至少100場音樂表演在皇家歌劇院進行,同時修復更多房間。整個凡爾賽宮共有超過2000個房間,大部分仍有待整修,在Catherine任內,團隊已重開了共100個房間。「我希望房間內一切細節都與原來一樣,所以工作繁重。物件已經有一段歷史,狀態脆弱,要逐一翻新。」
宮殿曾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被佔領,王室的奢華被認為是腐敗和欺壓平民象徵,大部分家具器物都在那時被拍賣掉,宮殿近乎被清空。不過,Catherine指出,革命軍沒有破壞這些房間的裝修和雕塑,因此宮殿環境修復工夫不算多。「我猜他們對於工匠很尊敬,就算不滿國王,也不忍破壞工人的心血。他們明白,皇宮就是法國的形象,由工人共同努力建立而成。」
而被賣掉的王室家具器物已經散落世界各地,不少被其他國家的王室收購,例如當年的英皇便買入大量凡爾賽宮家具,今天在英國白金漢宮也經常看到,其他多流落拍賣市場,凡爾賽宮團隊把能買的都買回來。「有些用我們本身預算支付,有些來自捐贈者,單靠政府資金很難做到。」然而接受贊助和出租場地等活動,曾被法國媒體多番批評。
奧運場地
凡爾賽宮每年接待大量遊客,她認為場地仍能應付:「最大難題並不是訪客的破壞,而是建築物和藏品歷史太悠久,經常要修葺,從畫作到屋頂都要持續維護。」她希望有更多遊客到訪,以提供更多資金維持營運,加快修復過程。凡爾賽宮雖然與法國緊密聯繫,可是Catherine認為,全球觀眾均能從中找到共鳴。「它不僅僅是法國歷史,也是全球時尚、美食、音樂,甚至是體育運動的一部分,明年奧運會我們將成為馬術運動比賽場所。」
為了令凡爾賽宮的形象更緊貼時代,自上任以來,Catherine推出不少與當代藝術家和設計師合作的展覽。「我覺得凡爾賽宮應該是創造力的起點,而不是終點。」例如以傳統家具為靈感進行創作,或以當代藝術作品與四周環境互動。「我希望這些藝術家能與宮殿創造對話,用作品表達他們心中的凡爾賽宮,而不僅把宮殿當成擺放作品的場所。」
又例如這個展覽中,他們邀請法國著名調香大師弗朗西斯庫爾吉安為凡爾賽宮調製出一款「皇家喜悅」香氛,在展覽上噴出。路易十四熱愛橙花香味,曾在凡爾賽宮花園種植了超過1000棵橙樹,「皇家喜悅」正是以橙花為基調。
Catherine讚嘆:「就算屬於十八世紀的喜好,這香氣聞起來仍很時尚,我一直很想找尋古今之間的聯繫,為歷史帶來新生命。」
她在大學主修政治與歷史,認為歷史並不沉悶,希望其他觀眾也有同感。「人無法拋開過去,如果抹去過去的記憶,你也無法想像未來。」
她記得第一次到訪凡爾賽宮的震撼:「當時父母帶我參觀,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感覺巨大而有趣。小孩總會幻想自己是公主,長大後要成為女王,當你看到王室的睡房、家具和衣飾等,就開始想像很多裏面的生活,離開後仍不斷幻想。」
長大後她對歷史了解更多,認為古今有很多相通之處,「很多想法都一樣」。她大學畢業後沒有繼續研究歷史,而是做了多年記者,成為主要刊物Le Point(《觀點周刊》)主編,在2008年開始從政,擔任法國前總統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顧問,隨後在2011年被委任為凡爾賽宮總監,「我很開心能得到這工作」。此任命引起不少爭議,有人質疑她沒有任何文化工作背景,難以勝任。對此,她淡然地說:「人總是要與批評聲音共存。」
這些年來,Catherine為凡爾賽宮帶來不少改變,不過,她強調並非要尋找新定位,只想把它原本的故事變得更摩登。「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方式,讓整座建築和裏面作品與觀眾更好地交流。」
她經常為凡爾賽宮到世界各地奔走,傾談各種合作計劃,壓力不小,她會以美酒和美食減壓。「不一定是法國酒,任何地方的好酒都能讓我迅速恢復精神。我也會去看其他博物館和場地的演出,找尋更多靈感去推廣凡爾賽宮。」
問她可會在凡爾賽宮內散步,或者如這次互動展覽那樣踏單車四圍遊走?她立刻耍手擰頭,笑道:「我不是一個運動愛好者。」
撰文:張綺霞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