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1日
「機械設計師的使命,就是為小朋友傳遞夢想和抱負。」綽號「高達之父」的日本動畫界著名機械設計師大河原邦男,出道50年,一直堅持為孩子撒下夢想種子,作品包括紅遍全球的《小雙俠》、《裝甲騎兵》和跨越40多年的《機動戰士高達》系列,成為不少人的回憶。
現時海洋公園舉行的「大河原邦男50周年展」(即日至6月4日),展出不同年代的畫稿和設計資料,當中包括20幅真跡手稿,現場更會播出大河原邦男訪談短片,從中可了解他的創作心路歷程和對機甲設計的熱誠,以及不同作品機體誕生過程。
大河原邦男年過七十,說話中氣十足,而且好學不倦,介紹香港展覽時用廣東話跟大家打招呼:「很高興來到香港跟大家見面,謝謝!」
展覽會場名為「大河原邦男機甲研究所」,場內展出超過320幅畫作及手稿、27件模型玩具、18件由大河原親手製作的立體機械作品,以及5張機甲光柵特效印畫。
步入會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名人好友對大河原出道50年的祝賀,包括動畫導演高橋良輔所繪的畫。第一個出現的大河原作品是2米高的《魔動王》地隱俠,然後可見大河原1972年進入日本龍之子製作公司第一次做的工作手稿和資料,當時他負責《科學小飛俠》的美術設計,也是他參與製作的第一部動畫片。
大河原表示之前沒有做動畫經驗,因此都是做美術的東西,如主標題中的標誌設計,而《科學小飛俠》的logo正是其傑作。當時大河原作為美術監督中村光毅的助手,在中村建議下,開始做配角機甲和小道具的設計,還繪製了鐵獸機甲的設計圖,這部作品成為奠定他設計師生涯的基礎。
個人最愛渣古
去到1976年的《太空小五義》,是大河原首次擔任繪製全系列機甲設計的作品,當中機械人哥頓的出現,來自玩具製造商TAKARA(現稱TAKARA TOMY)的提案,它是大河原參考《宇宙騎士》(1975)中的機械人貝加斯後,首次繪製完成的主角機械人。
參與這個企劃時,正值大河原從龍之子公司員工變成自由工作者,他與中村光毅成立了動畫製作公司Design Office Megaman,日後創造出不少名作,包括廣為人熟悉的《機動戰士高達》,他以設計當中的機動戰士而聞名。
展覽必看電視動畫《機動戰士高達SEED DESTINY》內的最後王牌「強襲自由高達」。大河原提到當初負責這個項目時,都是先負責設計敵機。他表示像「渣古」這些敵方角色,都是設計出來給人打底,所以當時戰艦、戰機和敵對人士的設計,比較容易通過。
大會也展示一些早期設定,例如機體是得到軍人迷彩戰鬥服啟發,後來才想到以武士為靈感來創作高達,於是原本的設計改為用來做雷射大炮。由於高達系列大受歡迎,大河原聲名大噪,因為玩具產品暢銷,廠商還特地邀請他繪畫一些宣傳圖:「自從高達開始,我就多了畫圖,所以畫得比以前更漂亮呢!」
會場內較矚目的是由120個MS-06渣古II頭部排列而成的藝術牆,這件藝術裝置今次屬首度亮相。原來渣古是大河原最喜歡的角色,他介紹時更在牆上即席畫出渣古,然後簽名。
展覽亦讓觀眾了解大河原創作過程,譬如《機動戰士高達》動畫製作組F91機械人設計原稿,就看到監督富野由悠季用紅筆在大河原的原稿上修改與寫上筆記等。大河原回憶說:「起初設計的版本,(F91機械人)外形四肢比較硬,富野想它瘦一點,看起來漂亮一點,才有後來的定稿。」
《裝甲騎兵》是大河原另一代表作,當中的眼鏡鬥犬(Scopedog)是繪製具有鐵質感機械人中的巔峰之作。頭部裝置是按照高橋良輔導演「希望裝個顯微鏡」的要求而設計。
「過去的設計都是十幾甚至幾十米高的機械人,《裝甲騎兵》是比較接近真實,而且可以製造出來的機械人!」同場展出大河原親手製作的機器,相對畫圖,他笑說:「比較喜歡做一些手工藝。」另有2米高的九尾狐模型、「藍精靈」與「大河原邦男」結合的機甲藍精靈,都是全球首度亮相。
展區還復刻他的日常創作空間,展示其工作桌。至於室外兩大打卡位,包括2米高雙俠狗及3米高RX-78-2高達,以及10個1.7米高的MS-06F渣古II。
創作平易近人
大河原表示今次是第四度來港,每次與不同公司合作,都是開心回憶。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已與香港結緣,1994年製作的《機動武鬥傳G高達》加入不少香港元素,《神高達》就是其得意之作。相隔30年,大河原為了香港展覽重新繪製《神高達》畫作,一個背景留白,一個背景為黃昏,透過光柵印刷技術,以全新姿態呈現。
在過往,由於動畫由人手繪畫,大河原一直在摸索一種形式,就是線條盡可能少,而且造型簡單易懂,能讓動畫師更容易理解。「畫畫50年,我希望觀眾看到我所創作的機械人都是平易近人,無論男生、女生,什麼年齡層也適合觀看。雖然看似機械人屬於男生的浪漫,可是現今很多女生喜歡機械人,會砌模型和開電單車,愛好者早已不分性別。」
他欣賞過香港電影《明日戰記》,驚嘆運用3D和電腦特效製作的機甲十分精緻。對於新一代機械設計師,他分享說:「科技進步,透過電腦CG技術,現今創作一個機械人方便很多,製作程序比從前手繪更精細,甚至想放入更多細節來表現自己,設計出來的機械人感覺缺乏個性,我希望年輕一輩機械設計師能多着重機甲個性方面,而不是執着於仔細的設計技巧。」
撰文:林艷虹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年輕點心大師 保育創新手藝 |
上一篇: | 基層醫療(七):藥物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