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3月3日

張綺霞 訪談錄

拉脫維亞專家詳解琥珀歷史與文化

琥珀(amber)擁有多種面貌,有些晶瑩剔透,有些混濁厚實,顏色通常為金黃色或橙色,也有黑色、紅色、白色或罕有的藍色。它並非礦石,而是樹脂化石,由一億年前的針葉樹(現已絕種)汁液形成,特定條件下才產生,因此量少又珍貴。這些年來,不同地方都以琥珀製造昂貴飾物和工藝品,這些文物正說明世界生活文化的轉變。

拉脫維亞是盛產琥珀的國度,從石器時代開始有人收集和加工,最近借出藏品在港展出,來自當地博物館的專家Anita Meinarte及Inese Baranovska均希望,香港人能認識更多琥珀的美。

「琥珀:波羅的海黃金」(香港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即日至4月11日)是一個滙聚中西古今琥珀文物的展覽,當中不少展品來自拉脫維亞兩所重要的博物館:拉脫維亞國家歷史博物館及拉脫維亞國家藝術博物館。

 

Anita Meinarte是拉脫維亞國家歷史博物館館藏副館長,該館擁有該國最大的琥珀考古收藏,共有約4500件,佔當地考古發現的九成,早於十九世紀已開始建立館藏。拉脫維亞國家藝術博物館也有不少近代琥珀收藏,Inese Baranovska是該館的裝飾藝術與設計博物館總監。兩人均表示,琥珀和拉脫維亞的生活密不可分。

新石器時代已出現

地球早期曾有大量產生樹脂的針葉樹,只有極小部分能形成琥珀,這些樹脂要突然被埋進地下,沒有被雨水、冰或熱力等降解,才會緩慢石化。世界上大約90%琥珀都是在波羅的海南岸被發現,主要在桑比亞半島一帶,特別是加里寧格勒附近的沿海地區,形成於4000至6000萬年前。在其東邊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每逢春季或秋季的強烈風暴過後都會有琥珀被沖上岸,從古代開始,波羅的海一帶居民就熱愛琥珀,視之為珍貴材料,加工成飾物或工藝品。

Anita指出:「從舊石器時代開始(最早的石器時代),波羅的海西邊就有人找尋琥珀,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約6000年前),琥珀開始被沖上東邊的海岸。」

在拉脫維亞發現最早的琥珀,正是來自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考古遺址。「當時琥珀是最重要的貿易商品,人們會用它來換取珍貴的燧石(俗稱火石),就如今天的寶石一樣,是高價出口產品。」除了燧石,琥珀也會用來換取卡累利阿頁岩,兩者都是用以製作工具和武器的材料。

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境內發現的琥珀古代製品數量驚人,隨後這些琥珀透過貿易傳到更遠的地區。在鐵器時代早期,當地已開展了一條通往羅馬帝國各區域的「琥珀之路」,透過貿易換取青銅、珠寶和武器等。

Inese補充,「波羅的海琥珀有『北方黃金』之稱,透過陸路或海路賣到南面的地中海一帶,其後流傳更廣更遠,在埃及法老王圖坦卡門的墳墓、埃及其他地區、敍利亞、印度、中國等古代墓葬地,都能找到其蹤影。」

在琥珀上雕刻並不困難,因為它是相對柔軟的材料,但同時它也很脆弱,要小心處理。Anita表示,石器時代的琥珀都是用簡陋的骨頭、燧石等來加工,「在古代,珠寶和護身符是由琥珀製成,從古代開始就具有神聖的意義。」

恐怖手段打擊私藏

隨着文明發展,琥珀的式樣更繁多,歐洲就有專門的工匠為皇室貴族度身訂造工藝品。到了中世紀,人們改為信奉天主教,琥珀的意義有所轉變,被看成是耶穌基督的象徵,常用來製作十字架、玫瑰念珠、花冠念珠、小祭壇和小雕像等,這次展覽亦有展出。

每一塊琥珀的顏色、紋理、透明度均不同,未經加工的琥珀呈亮黃色,暴露於空氣中久了會變成紅色。奶白色或顏色混濁的琥珀較稀有,因此工匠只會用來雕刻成人臉或手部,衣服則以其他顏色襯托。例如這次展出、十七世紀末製作的西班牙風格十字架,次要人物只以白色琥珀製作臉部,而被釘起的耶穌基督則以奶白色琥珀雕刻,突出其尊貴地位。

採集琥珀的地點不多,拉脫維亞主要集中在利耶帕亞海岸或里加灣海岸。Anita解釋:「這些琥珀都是來自波羅的海的礦藏,透過海流從西南方沖過來。」

在中世紀,半宗教半軍事組織「條頓騎士團」壟斷了波羅的海地區的琥珀加工及貿易,漁民收集到的琥珀都要立刻賣給統治者,哪怕私藏一塊琥珀也會被處罰。

雖然相關懲罰的記載不多,但當地一個傳說提到,一名嚴苛的法官將所有盜竊琥珀的犯人立刻處死,死者的靈魂在海邊徘徊,大聲叫着「還琥珀自由!還琥珀自由!」可推想當時的高壓統治。

琥珀除了被製成奢華宮廷用品,也被當成外交禮物送贈他國,或是會送到絲綢之路要塞以黃金的價錢售予沿路商人,為條頓騎士團累積不少財富。

中國最早出現琥珀是西漢,多是來自緬甸,後來才透過絲綢之路買得歐洲琥珀,遼代的契丹統治者熱愛琥珀,明清皇室更繼承這種愛好,視為身份象徵,將其製作成雕像、花瓶、首飾、髮簪等,這次展覽也借來不少香港藏品,與相近年代的歐洲文物對應。

被打造成國家象徵

踏入近代,琥珀製作的工藝品更多樣,展覽將中西文物對照,讓觀眾觀察兩者不同的風格。中國工匠喜歡將琥珀轉化成新形狀,利用每塊的獨特顏色紋理製作出不同飾樣,而拉脫維亞工匠較喜歡保存琥珀本身的形狀和結構。

 

拉脫維亞在1918年獨立建國後不久,琥珀首飾在當地非常流行,人們都喜愛佩戴有傳統民族特色及流行的幾何裝飾藝術風作品。其後拉脫維亞被蘇聯佔領,開始在設計中融入現代主義特色,不加太多雕琢,只突出琥珀原來的自然形狀,並將其放在厚重的金屬框架中,或不加框架呈現。

Inese解釋:「蘇聯佔領時期,琥珀成為拉脫維亞的品牌,大量製作琥珀首飾和紀念品,成為當地最知名的出口商品。在蘇聯加盟共和國15國之中,拉脫維亞更被稱作琥珀之國。」

可是大量採收琥珀製作大型裝飾品如啤酒杯、盾牌、燭台和項鏈等,而設計風格太單一,欠缺新意,琥珀開始變得平庸,失卻往日光環。蘇聯解體後的二十世紀末,無論在市場還是設計師心中,都將琥珀視為過時和老舊的物料,寧可轉用塑膠、玻璃、紡織品等。

近年拉脫維亞致力改寫這種印象,更在首都里加策劃一系列琥珀相關展覽,將琥珀重新打造為拉脫維亞的象徵。例如香港展場內有拉脫維亞銀行製作的紀念幣,眼睛雕飾中的眼珠正以琥珀鑲崁,每一枚都獨一無二。Inese說:「琥珀能道出我們的時間、身份和歷史,它一直與我們的集體自信和國族認同有關。」

透過這次展覽,Anita希望能引起人們對拉脫維亞歷史和文化的興趣,「我們借出的藏品多樣,有公元前34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製作的物品,也有十九世紀婦女穿戴的飾物,每件都很美。」Inese則期望,香港觀眾可進一步了解琥珀的特殊意義。「琥珀不僅與波羅的海文化有關,也與世界其他地區歷史有關。尤其是絲綢之路帶動了琥珀貿易,豐富了其他國家人民的生活,琥珀是將東西文化連接的媒介。」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