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1月3日

占飛 忽然文化

謠言止於智者?

常言道:「謠言止於智者。」若這句話意思僅是,謠言傳到智者,他嗤之以鼻。這是對的。除非智者肯挺身而出,拆穿謠言,群眾又相信他,否則謠言不會「止」,沒有人去澄清駁斥,謠言便繼續傳播。

群眾甚至會相信:沒有智者指斥,即是默認。所謂「沉默不語,等於助紂為虐」,就是這個意思。可惜,許多智者或懶得挺身而出,或不想打「泥漿摔角」。

謠言的謠字,本來意思是:民間流行的歌。謠和歌分別在於「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謠」。歌有曲,可配音樂。謠則沒有,近乎清唱,或吟誦。謠淺易,連孩子都能誦,如「月光光、照地堂」之類,故有童謠。

古今中外,民間必有傳言、流言。傳言意思中性,無所謂好壞、真假。流言指不確實或只有部分真、部分假的傳言,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中「周公恐懼流言日」。現今,謠言則指內容全部不確實的、虛構的。謠言是有意製造出來的假新聞、偽科學,旨在中傷某人某團體。屈原《離騷》「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中的「謠諑」,意思是謠傳誣衊,詩人指楚王身邊眾女嫉妒「余」貌美,中傷「余」善淫。

確證偏見

大多數人都有心理學說的「確證偏見」(confirmation bias)。比如某名人風流成性,經常換女伴,一旦傳聞他另結新歡,聽者大多未經證實便相信了。政府經常指鹿為馬或朝令夕改,一旦有不利政府的傳言,就會不脛而走,人民很難會認為那是謠言。

在傳媒不發達的社會,謠言靠口耳或民謠相傳,傳播速度較慢。啟蒙時代的思想家以為,現代社會教育普及,智者多了,傳媒無孔不入,真相快速傳播,沒有真憑實據的謠言,應該比以前減少,即使流傳了亦很快銷聲匿跡。事實卻剛剛相反,尤其有了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後,謠言傳播的速度往往比澄清駁斥快得多、廣得多,迅即有數以萬計受眾收到謠言,要澄清社會比昔日更困難。

舉一例。達爾文死於1882年;美國一名叫Lady Hope的狂熱教徒,跟達爾文及其家人時有往還,經常游說他不要背教。1915年,她在報章撰文,聲稱曾在達爾文死前探訪他,這大概真有其事。她聲稱:達爾文曾表示後悔放棄宗教信仰。達爾文的兒子和女兒立即撰文反駁、澄清父親至死沒有改變立場。可惜,Lady Hope之文流傳甚廣,無法阻止「達爾文臨死悔改信主」的謠言,皆因許多反對演化論的教徒有「確證偏見」,有wishful thinking,希望謠言是真的,寧可信其真,不願信其假。

如今,縱使有確切的、白紙黑字的證據,也可能無法根絕不確謠言。新冠疫情肆虐時,反疫苗的謠言滿天飛,無論專家學者和政府如何苦口婆心澄清,仍然有不少人不相信疫苗安全。坊間仍流傳:人的大腦只開發了10%、牙刷比廁所水骯髒、手機的輻射會損害健康、美國51區曾羈留外星人等等。可見,謠言從不止於智者。

妖言惑眾

現代已如此,何況古代?難怪歷史充滿流言和謠言,以假亂真。秦漢以降,皇帝深知謠言為害之烈,謠言一直被稱為妖言,「妖言惑眾」是刑事罪,懲罰甚嚴,至清代亦然。

現代社會不但無法消除謠言,新媒體反而產生更多謠言,謠言傳播得更快更廣。如是我信。無他,人人都有發言權,都可以製造謠言,散播謠言。管制得了政治謠言,還有食品安全的謠言,歌影視明星緋聞的謠言,美容、交通、教育的謠言。現代社會是多元社會。任何一方面都可以謠言滿天飛,哪管制得這麼多?嚴刑峻法亦無補於事。何況,禁制言論太嚴厲,會窒礙資訊流通,損害經濟發展,豈非將嬰兒連同污水也一起丟掉?

話說,公元64年羅馬城大火,燒毀三分二個城。憎恨皇帝的民眾謠諑是尼祿(Nero, 37–68)放火,燒掉舊城,以便建華麗的新皇宮。其實,大火發生時,皇帝不在羅馬。謠言屢禁不止,尼祿的對付方法是:嫁禍給「內部勢力」,謠諑是基督徒放火,逮捕不少無辜的基督徒,公開施酷刑,釘十字架,果然平息了眾怒和謠言。

由此可見,歷史的教訓:謠言是雙面刃,既可以滋事,也可以有利管治。焉有一天能禁絕?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