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7日
世界盃宣傳往往用上「群雄」、「會師」等字眼,儼然打仗,其實,若真能以踢波代替爭霸、入球代替炮彈,該多好。自古代奧運會,希臘諸城邦雲集奧林匹斯山競技,期間暫停戰火,或至少容許運動員離開軍隊參賽,便發揚此宏願。止戈為武,武者,體育也。
不過,論投入感,始終足球最大。軍政上的群雄,美俄中,但在世界盃舞台沒太多它們的事,反而,歷來窮國巴西和小國荷蘭等,擴闊我們多元價值觀。為何會這樣?奧運範疇廣泛,形同鬥綜合國力,遂又屬美俄中的囊中物;唯獨足球比較單純。正如:香港早年社會匱乏,球風旺盛,後來富裕,少子化,父母愛錫栽培,劍擊和游泳等個人項目,榮耀全歸自己,更合乎效益。足球呢,得湊夠腳聯群結黨,恐怕未成名先學壞,便相對不鼓勵了。足球,的確要不太計較,由街童踢起,帶點狂野,方發展熾熱。
今屆四強,只有法國算大國,畢竟經濟不景,靠的是浪漫激情。阿根廷不用說了,國債纍纍,球員多數來自窮困家庭,自幼呼朋喚類周街踢,苦練腳下工夫,寄望成為職業足球員脫貧。途徑通常先獲簽本地球會青年軍,終極目標晉身歐洲頂級聯賽,就吐氣揚眉了,美斯便屬典型例子,他還天生侏儒症。這種原動力很實際,必須有所渴求有所不飽足,才逼出大英雄。
克羅地亞乃新興國家,1991年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南斯拉夫(1992年解體)泱泱大國時期的世界盃成績竟不及克羅地亞三度躋身四強,證明1+1細於2,勉強無幸福。克羅地亞民族自決,民心昂揚,難怪格外團結賣力。
北非摩洛哥又另一番民族主義。大量摩洛哥人散居歐洲,國家隊名單過半在外地出生。政策相當寬鬆,計上祖宗血統都算。衡量過在歐洲強國未必能躋身代表世界盃,許多球員紛紛尋根歸化,增加機會。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香港怎麼不參考一下?一方面口口聲聲搶人才,一方面對人才外流問題採取鴕鳥態度不承認。移居潮已經鐵一般事實,亡羊補牢,特區政府倒不如坦誠想想如何吸引「舊港人」回流,或長線一些,待他們的下一代海外學業有成,呼召返港貢獻,認祖歸宗,亦未為晚。吸引力,不一味講錢,摩洛哥提供的獎金便少得可憐,講heart講榮譽感,但首先,當權者有無呢?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