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1月15日

占飛 忽然文化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中國人都相信管仲所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不細思的話,肯定會贊成這個講法。飢寒交迫,生死一線時,誰還會講什麼尊嚴和榮辱?難道可以說生存權不是最基本的人權嗎?

《禮記.檀弓下》記載了嗟來食的典故:「齊大饑。黔敖為食(放置食物)於路,以待餓者而食。有餓者,蒙袂輯屨(用衣袖遮面,拖着草鞋),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聽了這個故事,指摘黔敖嗟來食無禮,卻認為「其謝也,可食」。

尊嚴事大

以批判思考的角度觀之,可以猜想不受嗟來之食的餓者是個沒落貴族或志士,尊嚴(honour)大過天,許多古人均如是,「二桃殺三士」能夠成功,皆因三士都將尊嚴看得比性命更重要。今人不重尊嚴,才會奇怪為什麼古人那麼輕易自殺。這是不用「同理心」——即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說的Verstehen——看古人之故。

岔開一筆。程頤說「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不能說全無道理,類似孟子說的「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求生無所不為,雖其情可憫,卻不能算是「正義」的、有骨氣和有尊嚴的。這是為什麼中國歷朝亡時,有不少遺民殉國,亦是為什麼太史公將餓死在首陽山的伯夷、叔齊列於《史記列傳》第一篇。太史公甚至藉此質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說法。程頤並非錯在認為失節重於餓死,而是錯在認為寡婦再嫁是失節而已。

話說回來,森反對「衣食足然後知榮辱」的說法。他問:為什麼社會有人衣食不足?天災乎?人禍乎?大多數情況下,衣食不足是人禍:不是食物短缺,而是分配不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故。森斷言:今時今日,沒有一個有言論自由和government by discussion(通過討論決策)的國家曾發生大饑荒。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