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6日
海鮮在港人餐桌上不可缺少,但卻甚少會問,究竟這些魚是如何捕獲?一些石斑、鰻魚等品種都已在野外接近滅絕,由於不同品種之間差異甚小,人們無法輕易辨識,導致走私猖獗。香港大學鑑識保育實驗室團隊最近研究出新方法,抽取市場中的污水樣本,檢驗當中的環境基因,可一次過識別出超過100種魚類,並發現本地市場有多個瀕危物種在販售。
負責該研究的兩個主要成員:副教授David Baker及助理研究教授Shelby McIlroy均來自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他們希望研究能推動公眾關注,並讓政府更有效地打擊非法海鮮貿易。David感嘆:「我希望每一個人及我們的下一代都能繼續享受海鮮。」
在港大的實驗室內,Shelby 示範如何為環境基因(environmental DNA)進行測序,「從市場抽取污水後,我們會先進行淨化,利用精細濾紙過濾,或者用沉澱法,得到一些魚類組織、血液、細胞碎片等,再用化學物質去拆開DNA、排除雜質,送到基因公司進行排序,結果得出來後再對比目標魚種的DNA,辨識當中有什麼瀕危物種。」
她表示,動物每天都不斷向環境中釋放自己的皮膚細胞和DNA,從環境基因樣本就得出不少資訊。David解釋,如果要做市場販售的魚種調查,過往是請專家辨認相片或作實地考察,按照魚類的形態特徵來辨識,「牽涉的工作很龐大,也要有非常專業的知識。」魚販多不歡迎這些專家長期逗留作調查,增加難度。
同時辨別多個魚種
早前團隊曾做市面鰻魚產品的基因測試,查找有否瀕危物種,從中建立了一套「基因條碼」(barcoding)的識別技術,基因條碼是指每個物種在基因組中某些區域都有獨特的排序,只要集中識別該段的基因條碼,就能輕易鑑定,比起以形態來辨別更為可靠,亦能識別面目全非的加工產品,煮熟、醃製、烘乾了都能測驗。David笑言這次實驗更為困難,「之前我們起碼是從一塊樣子似是魚肉、寫明是鰻魚的東西着手,不會測錯其他魚種。」
因此他們這次採用一種「複合條碼定序」(metabarcoding)技術,在同一時間可以辨別多個魚種,省卻繁複工序,研究結果已於學術期刊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發表。
這套方法靠少量樣本就能得出準確結論,而且不必擔心研究被魚販阻撓。David笑言,每次到市場進行調查,魚販總是不太合作,他身為外國人加上語言不通,對方都不太理睬,只好派本地學生幫忙,「用廣東話問而不是用英文,他們才沒那麼抗拒。」
過去他們主要抽取缸中的水樣本進行分析,David指出:「就算我們會付錢買樣本,但取樣太多次,他們就開始懷疑並拒絕。」因此他們決定改抽坑渠水。「市場管理者都很歡迎我們來研究」。
實驗每次都要等幾個星期才有結果,好處是可以一次過分析近百個市場樣本,比起派專家逐個市場調查更省時。當中間有失誤情況,例如資料庫中未有收錄該魚種,採集的DNA樣本受清潔劑破壞,或者是該魚種停留的時間太短,來不及留下基因,但Shelby有信心地說:「能測出來的都是準確的。就算是最專業的魚類學者,有時也無法分辨某些很相似的魚種,切成塊後更難分,透過環境基因就能做到。」
魚市場有瀕危物種
他們用了5天在本港3個小型魚市場抽取污水樣本,發現多個瀕危物種,包括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的褐點石斑魚,Shelby解釋:「這個物種在外觀上跟一些無危品種類似,難以分辨,但靠環境基因分析就能輕易確認。」另外亦有易危物種金線鯛和桔鰭棘鯛。
其他還有IUCN瀕危物種的日本鰻鱺、美洲鰻鱺,以及列於《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中、須特別許可證才能出售的極危物種歐洲鰻鱺。「我們的觀察員在市場內看不到有鰻魚的蹤影,應該是來自已經屠宰的魚肉。」
他們在2017年曾做研究,調查超市或零售店出售的鰻魚產品,發現45%屬歐洲鰻鱺,這次再次發現其蹤跡,顯示問題仍有待改善。
鰻魚是亞洲人喜愛的食材,這些年來濫捕下,野外品種數目大減。鰻魚難以人工繁殖,不少商人都是從自然環境中撈捕魚苗再送到漁場養殖,導致物種在野外幾近滅絕。雖然交易需要特別許可證,但由於未成年的歐洲鰻鱺和其他不受監管的鰻鱺外形無異,容易蒙混過關,一公斤的魚苗可以長成3500條成年鰻魚,黑市售價逾5萬港元,利潤可觀,走私猖獗。
Shelby指出,瀕危物種的交易在全球已是常態,許多人都不為意每天吃的食材可能是非法捕獲,這次調查小型市場已有不少發現,可想而知大市場的情況或更嚴重。團隊希望這新技術能廣泛應用在如今的市場監管上,David曾跟相關部門商討,目前仍未有回音。Shelby解釋,這套技術方法較簡單,接受一下訓練就可做到,只是基因排序有一定成本,「不是一般人可以做,期望政府可參與。」
碰上利益團體代表
David強調,他們無法辨識誰在賣瀕危物種,只是標示這些物種曾存在於市場,「可以更有效幫助政府加強規管某些販售黑點」。
Shelby補充,團隊並非想指摘誰在非法賣魚,只是想確保一切魚類都是在可持續的方式中捕獲,「我們只想觀察魚種的來貨及銷售趨勢,提前預測這個現象,希望監管上可加大力度,以免物種將近滅絕時補救已太遲。」
David是港大鑑識保育實驗室創辦人之一,Shelby的專長是分子生態學,熟悉基因分析技術,故被邀參與。David形容實驗室的工作就如法醫重組案發過程,「都是按證據說話」。研究影響很多人的利益,但他沒遇過什麼威脅。「通常人們都很友善。我們走進店內,就如一般顧客,甚至會買他們的東西作樣本,當然,多去幾次他們就會露出懷疑目光。從其小心翼翼的行徑,可推斷他們也知道所做的事未必合法。」
他參與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研討會時,曾遇上一些來意不善的利益團體代表,他們拍下講者投影的每個畫面,也拍下每個講者的樣貌,全程不發一言,「他們完全沒有興趣去討論如何解決問題,只是記下我們的科學鑑別方法,然後回去研究如何應對。」作為科學家,每次研究出新鑑別方法,他都會公開讓其他人學習和使用,可會擔心不法分子很快就找出應對方法?David苦笑道:「因此我們的工作沒有停下來的一天。」
這些年來實驗室做過多個調查,揭露香港持續有瀕危物種在非法交易,他觀察到不少有心人在推動改變,例如早前鰻魚研究公布後,有非牟利機構主動找批發商,幫其辨識瀕危物種,甚至批發商自行做DNA測試,以免誤墮法網。但David感嘆,香港危害動物罪行懲罰較輕,「就算牽涉極稀有高價值物種,懲罰亦不重,無疑減低非法貿易的成本,難以阻止相關罪行。但高興的是,愈來愈多決策者認同應修例加重刑罰,希望將來可落實。」
撰文:張綺霞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