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6月10日

吳雄 訪談錄

奧斯卡得獎導演楊紫燁 用粵語長片劇照說唐人街歷史

上世紀四十至七十年代初的粵語片是香港幾代人的集體回憶,隨後被彩色國語片和港產片取代。你在哪裏觀看這些黑白片?戲院、電視台深宵或早上重播,還是中午用來送飯?答案會揭露你的年齡秘密。

不知何時開始,「粵語長片」被戲稱為「粵語殘片」,但如今再看,每每能嗒出其中的味道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得主楊紫燁(Ruby),最近推出新書《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用珍貴的粵語片劇照,配上香港作家、影評人的文字,記錄那個黑白分明的時代……

楊紫燁1977年赴美國三藩市讀書,認識在世界戲院任總裁的丈夫任國光,見證粵語片如何陪伴唐人街發展,這段歷史記錄在她的紀錄片《聲光轉逝》中,新書則是一個延續。「這次不過用書來表達而已。」她舒一口氣說,這本書最珍貴的是劇照,以及數十位香港作家、影評人的回憶文字。

「全是世界戲院的劇照,我和先生決定2017年帶回香港,畢竟這些電影本身來自這裏。合共三千多張,我整理了近兩年,加上邀請作家參與寫作,整整花了4年。」楊紫燁不想太過學術味,而是用有香港味道的文字,「這本書本身就是給香港人看的」。上次的紀錄片則像給三藩市華人的集體回憶。

大量任白劇照

書名原來經過一輪掙扎,靈感來自書中羅啟銳文章的標題《昨日的光 明日的影》,對電影人而言,電影當然是昨日拍攝的光,再演變成明日的電影。楊紫燁卻改成《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羅啟銳覺得OK。我覺得昨日的電影是今日的光,甚至是永恒的光。」楊紫燁解釋說。

 

記者覺得書名帶給人對未來的期盼,正如這些經典粵語片,看似是舊日懵懂小孩口中的「殘片」,其實是後來輝煌港產片的重要養份,而更關鍵的是,誰敢說香港電影的未來不會重現光芒?「我一個做廣告的朋友也說,將影和光調轉就不會感覺太灰暗。」

這些劇照彌足珍貴,而且以女星居多。楊紫燁特別找一些冷門的來分享,「比如芳艷芬、任劍輝、白雪仙,其中很多任白的劇照,我特意選擇冷門一點的作品,比如《西施》。」她在書中序言坦承小時候不太喜歡粵語片,因祖母每看必落淚,如今回想:卻「美好又難忘。」

這批劇照從1949年一直到世界戲院1995年結束為止,世界戲院1985年由任國光等文青主理,旨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並非以商業利益為考慮,因此謝絕神怪作品。「美國的排華政策始於1882年,華人不得在唐人街以外起屋,加上那一帶華人不諳英文,只能從事餐廳和車衣工作。」

周六日戲院播粵劇電影和粵語片,成為當地人最珍貴的娛樂,「周六日播兩套,一套是首映,一套是重映,1.5美元全日任睇。任白、芳艷芬的粵劇尤其受歡迎。後來日本侵華,不少粵劇名伶到當地籌款演出,比如關德興。」黃飛鴻系列電影,當然也是粵語片的必看之選。

粵劇電影令戲迷沉醉,一些粵語片催人淚下,很多金山阿伯從電影的光,看到人生的影子。「由於排華政策,很多阿伯的太太困在內地,等到二次大戰後才廢除相關法例。不過,許多年後再見,已物是人非,釀成很多家庭悲劇,不少都是粵語片的標準劇情。」楊紫燁嘆口氣說。

任國光在書中也寫道:「我遇上不少孤身住在公寓套房、終日待在公園的老人家……既無法把家人接來團聚,又因時局變遷不能回國。」那一代華人困在唐人街中,但六七十年代成長的華人子弟,英文流利,但他們仍然從粵語片中尋找身份認同,甚至在美國社會抬起頭來。

《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內的一篇文章〈最愛真英雄〉由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所寫,記下他在香港看黃飛鴻電影,以及1965年移居紐約後遇上邵氏張徹、劉家良的功夫電影,當然還有之後的李小龍熱:「他(李小龍)躍登銀幕,猶如平地一聲雷,同時亦令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成真:銀壇終於有一個來自香港、會說英語又外形英武的華裔超級巨星。」

見證李小龍熱

楊紫燁親眼見證李小龍的熱潮,「香港人看他的動作,華埠新一代則視他為偶像。當時沒有一個華人形象是做英雄的,這很重要,年輕一代的英雄偶像都是西人。他們自小被欺負,李小龍熱之後,唐人街出現很多武館,人人在家裏掛Bruce Lee海報,希望像他習武傍身。」

唐人街的女性也在粵語片找到女偶像,胡金銓的電影不賣弄血腥和陽剛之氣,注重的是肅殺氣氛,而鄭佩佩的《大醉俠》令很多華人子女着迷。「六七十年代美國民權運動大興,華人子女也要尋找自己的身份。她們覺得鄭佩佩雖然是個女的,也能將男性擊倒,覺得很叻。」

除了「打得」使人羨慕外,彩色粵語片的出現,也令唐人街出現一陣躁動。「蕭芳芳、呂奇、胡楓的青春歌舞片,穿得很潮、很cool,令華人女士覺得新奇。雖然她們的衣着潮流前衞過香港,但仍然對華人明星的形象刮目相看,能歌善舞的蕭芳芳,在她們看來不可思議。」

傳統粵語片說教的多,但也有西化的一面。有趣的是,原來國語片要加上粵語配音才能在唐人街影院播放,因當時的華人不太懂國語。記者問楊紫燁當時通用語言是否粵語?她答:「台山話!哈哈!」可以想像,華人第一代移民都是流落異鄉的孤客,語言不通,文化隔閡,怎能不鑽進電影院尋找慰藉?

華人精神支柱

當時粵語片送到當地,一般附有12張劇照,給電影院宣傳之用。「戲院對他們而言,還是子女學中文、體會中國文化,甚至看到自己家鄉的地方。很多阿婆阿伯邊看電影邊在漆黑的空間痛哭流淚,一完場又變了另一個人,帶着舒泰的心情離開,把悲傷留在電影院。」

隨着華埠發展,世界戲院逐漸變成華人的活動中心,「八十年代中戲院曾經重開,裏面變成社區中心,早上9點30分開場,公公婆婆蜂擁入場,都迷上任白的粵劇。一般都是開心大結局,看得歡天喜地,一些遲入場的長者,我們只會收5毫子,還有人送包給職員吃。」

因此,粵語片對當地華人而言,實在是精神支柱和集體回憶,他們很珍惜這份感情。因此,楊紫燁和任國光很努力儲存這些香港電影歷史,「香港人很喜歡扔舊東西,那邊的唐人比較喜歡儲舊物,那邊天氣也好,劇照、底片都保存得很好。1995年影院關門時,我們也把600多套電影菲林,送給香港電影資料館。」

訪問中記者兩次口快快講粵語「殘」片,楊紫燁即提醒:「不要講殘片,以前在任白面前千萬不可,她們會反面的。也有影評人說過絕對不能提殘片……哈哈!當年是有很多七日鮮電影,當成電視劇一樣做,但有很多好戯。」記者趕緊用當年電視預告口吻重講:「粵語長片,唔係殘片」。

 

楊紫燁(Ruby)小檔案

出生地點:香港、職業:導演

主要作品:《潁州的孩子》、《爭氣》、《仇崗衛士》

主要榮譽:第79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潁州的孩子》)

 

撰文:吳雄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