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9日
這一個多月,可能是一生中最在意穿什麼鞋的日子。
以前要穿哪一雙鞋子,主要看是否搭配衣服,或者配合不同場合的需要,這段時間則考慮——穿不穿得下。
拆掉石膏後,腳腫仍未消退,以前的鞋子,像青春期那條二十二吋腰圍牛仔褲,只有看的份兒,沒可能穿得下。起初要穿丈夫的拖鞋外出(連自己的拖鞋也覺得太小),不要緊,反正也方便做物理治療。當腳腫稍為減退,便買了一雙比較寬鬆的鞋子,確保套進去時不會弄痛腳掌。
最近一次覆診,物理治療師看到我走路一跛一跛,解釋腳掌會因受傷而啟動保護機制,即使逐漸有好轉,肌肉、筋膜依然會縮起,以防再次扭傷。要改善一跛一跛的狀況,除了常做一些伸展運動之外,也建議我穿回平日的鞋子,讓腳掌在熟悉的鞋子包裹下,記起以前走路的感覺,才可以慢慢恢復正常。若一直穿新買的寬鬆鞋子,腳掌很難從受傷的角色中跳出來,只會繼續維持這段日子的走路力度和姿勢。
聽起來有點道理,回家後便把健康鞋和球鞋都找出來,逐一試穿。有的包得太緊,壓着仍有點腫的腳背,會痛;有的鞋口稍窄,才伸進去一半便穿不下。最後找到一雙可以把鞋帶盡量拉開的健康鞋,開始腳掌的「回憶之旅」。
物理治療師說得對,當穿上以前的鞋子,熟悉感回來了,腳掌沒那麼繃緊,明顯比穿其他鞋子時放鬆,於是走路姿勢持續改善。幸好搬家時沒有把所有繫鞋帶的鞋子捐了出去,還留着幾雙,現在剛好可以應急。
提起繫鞋帶,忽然想起日劇《繼母與女兒的藍調》一個情節:女主角丈夫離世,她的一位男下屬來參加喪禮,被她發現穿了不必繫鞋帶的鞋子,她即時跟對方說這不合禮儀,要穿繫鞋帶的才行,男下屬急忙回家更換。我找不到日本喪葬風俗中有「必須穿繫鞋帶鞋子」的原因,想必跟「正式服裝」的禮儀有關吧?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