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4日
愈來愈不習慣聽到電話鈴聲。
一來,直接打電話來的大多是推銷員。銀行、保險公司、電訊公司的還好,跟他們說聲「不好意思,不需要」,他們多數識相地掛斷電話。有些不明來歷的財務公司,甫開口便說「我就是之前跟你通過幾次電話的乜先生,為你度身訂造了一份借貸計劃」,幾乎要逼我承認責任。二來,急得要直接通話,而不用訊息和電郵的,總覺得不是好事。每次手機鈴聲響起,便會胡思亂想。
最近這種對電話響起的恐懼,似乎擴大,連收到朋友來電都不知所措。前幾天,一個曾經挺熟的朋友,突然打電話來。當時正在物理治療診所照燈,基本上只是乾坐着,可以接電話。但當時彈出了很多念頭——已經很久不見,她找我幹什麼?接電話會不會騷擾其他做治療的人?如果她約我吃飯,怎麼辦……一連串問題和掙扎,在鈴聲終於停下來時才鬆一口氣。
做完物理治療,傳了一個訊息給她,講句「不好意思」,再問她找我有什麼事。原來她只是從其他朋友口中得知我扭傷腳,想問候一下而已。回家後我直接回電給她,聊了一會。坦白說,過程中有幾次dead air,大家都有點尷尬,只好絞盡腦汁找話題。後來留意到她背景聲多次傳來港鐵關門的「嘟嘟嘟」,趁機以「你正在車廂中,也不妨礙你了」終止談話。
講電話真有這麼難嗎?羅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Jeremy Jamieson說,現代人太常用文字及表情符號溝通,慣了在收到訊息之後,有時間消化和思考,可以延遲回應,甚至在回覆後仍能改變主意,刪掉訊息。一切都比較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要講電話,需要即時回應對方,焦慮便來了。一直說下去會不會打擾對方?對方在談話中的沉默到底代表什麼?
以前只有打電話給心儀對象,才需要鼓起勇氣。現在,每接一通電話都會感到艱巨。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