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9日
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給世界各地帶來了重重一擊,香港也不能幸免,曾經緩和了一段時間的疫情,又再一次打亂了香港人的生活,不但學生又停止面授課堂,公務員也要在家工作。
政府為了追趕病毒變種的速度,從不間斷的檢測、安排隔離、收緊社交距離、宣傳打第三支疫苗……大家的心理狀態又再次顯得愁緒與不安。
負面情緒
不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前被圍封了5至7天,傳媒報道了不少在大廈被圍封住客的心理狀況。
很人形容像坐牢,失去自由;有些和家人在家裏像困獸鬥,衝突頻生,但無處可避;有照顧小朋友的家長感到極疲累,因沒有地方讓家裏的小孩子消耗精力;有獨居老人孤獨無援獨處屋內;有人懼怕自己染疫,感到焦慮;有人感到被親朋嫌棄;有人在被圍封時被解僱,感到無奈;有人因情緒困擾而走到天台危站……
除了被圍封,多棟大廈的居民也要進行強檢,有部分人要到隔離營。2月中旬起,沒有打疫苗的人受到更多限制,不少老人家嗟嘆不能到酒樓飲茶,也不能到街市和商場。香港人的生活大大受到影響。
根據2020年一項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與瑞士巴塞爾大學進行的疫情封鎖對精神健康的影響調查,共訪問了78個國家或地區近一萬名人士。
研究結果顯示,在社區封鎖下,平均約10%受訪者的精神健康處於低水平,他們承受壓力及經歷負面情緒,出現抑鬱行為及對社會產生悲觀看法。
不少調查及心理專家亦提出COVID-19大流行對心理健康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包括因喪親、染疫的恐懼、社交隔離、失業及對健康的焦慮等,因而引發的壓力,酗酒、賭博、吸毒、失眠、自殺、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增加,這些皆對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在社區封鎖下的精神健康狀況亦不可忽視。
提升自我
曾看到一張疫情新聞照片,是一對小姊弟在被圍封大廈的單位內的第一天,他倆站在窗邊向着記者揮手及微笑,我在想,當圍封到第5天時,不知他們的笑容仍在嗎?
看着這張照片及新聞報道,我發現當成人長期無視「內在小孩」時,他們的內心就會好像這些「被圍封」久了的人般,感到孤單、空虛、不開心、不安、筋疲力盡和憤怒。
每個人內心都活着一個「內在小孩」(Inner Child)。「內在小孩」這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所討論,以Child Within指出這個兒童原型,他研究自己內在住着一個小孩般的情感後提出。他認為「內在小孩」是從潛意識的深處產生的,而我們所做的一切行為與決定,都是受到內心世界的影響。
而「內在小孩」是由我們的記憶和情感構成的,包括曾經歷過所有好與壞的經驗,這都會影響着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在心理輔導中,「內在小孩」治療是一種治療童年成長創傷的方法,目的是幫助人更自愛和提升自我價值。
(待續)
作者為香港輔導及心理學會副會長、英國特許心理學家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國家無打吡 巴塞無得比 |
上一篇: | 慾與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