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9日
我們家團年吃的湯圓,又甜又鹹。
湯圓仍是以粉糰包着餡料,不過不是芝麻醬或花生醬,而是片糖切成的小顆粒,這大概因為舊時物質不及現在豐富。伴着的卻不是糖水,而是用蘿蔔絲和鯪魚鬆一起煮的鹹湯。媽媽強調,一定要用鯪魚,其他魚或肉鬆都不及鯪魚鮮甜。
過年我最愛吃這個蘿蔔魚鬆湯圓。粉糰的黏糯、片糖的俗甜,與鯪魚的鹹鮮、蘿蔔的清甜,神奇地好食。
每次食,總想起小時候和媽媽家姐一起搓湯圓的畫面。媽媽搓好粉糰,分成小顆一一放在大圓盤上,姊妹倆就一起幫手搓:將小粉糰壓扁,放入片糖粒,包好,再搓成球形——家姐聰明,搓夠她吃的粒數就停手。我喜歡搓,但卻是奇形怪狀,無法搓成球形。家姐看着我凹凹凸凸的湯「圓」說:「你搓的你要自己食!」不知媽媽怎樣辨認哪幾粒家姐搓哪幾粒我搓,但我確信碗中那幾粒,就是自己的(露餡)湯圓。
近年媽媽也會買超市湯圓回來煮,「自己搓太麻煩!」也可能因為做得再好吃,都從來沒人讚半句?
有段時間在外地生活,住處的太太不擅煮食,晚餐往往是把超市雪藏漢堡烤熟配一大坨薯蓉,她女兒卻總是誇張地大讚好味。我不吃豬牛,不知她的讚美是否真心。
寫信將這件事告訴媽媽,她回信:「我也喜歡有人讚,但煮了這麼多年,卻從沒聽過一句讚美。」明明說不習慣寫信,還是寫了兩頁紙,其中一頁,是燉奶食譜和心得,因我說過很想食燉奶。
結果沒有跟着做燉奶給自己吃。至今,我的烹飪技巧仍停留在「飽肚」級別。嗯,這個,要多謝媽媽,因為她煮的餸菜太美味,我只好幫手洗碗,懶做家務的家姐依舊聰明,負責擺碗筷。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論米芝蓮對本地中菜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