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6日
去機場送行,主角的打扮像平日逛街吃飯一般,沒有特別裝備。
反而在送行隊伍中,有一個朋友如臨大敵。她首先聽從袁國勇教授建議,同時戴了兩個口罩,還戴了膠手套膠眼罩,外面再加一頂遮住整張臉,能防飛沫的透明帽子。不知道的話,肯定以為乘飛機的人是她。
不止如此。她在機場行走時,小心翼翼,東張西望,一旦見到任何外國人迎面走來,她便瞬間轉移。待人家走開,她連忙拿出兩瓶消毒噴霧,像《英雄本色》中的Mark哥拿着雙槍,從頭到腳噴灑自己和我們,再噴灑周圍空氣。幸好當日在機場的外國人不算多,她要我們進行「電腦洗車屋」清潔程序的情況,亦只進行了三次。
她不斷呢喃,「看到他們就驚,不知道是否從歐美過來。」我笑問「這算不算歧視」,她立即反駁:「政府都對幾個國家禁飛啦,是否歧視?」「將來不打疫苗不准進入餐廳,又是否歧視?」
平日,她是一個性格隨和,待人有禮,處處為人設想,熱心幫助朋友,不怕吃虧的大好人。可是在這種關乎健康的「關鍵時刻」,她不管三七二十一,認定所有外國人都是帶菌者,一於有噴錯,冇放過。
這讓我想起去年有一段時期,因為不少南亞裔人士感染新冠肺炎,一個Deliveroo顧客在下單時,要求「非南亞裔人士」送餐,結果被永久停用賬戶。如果我這位朋友最近叫外賣,會不會也要求「非外國人送餐」?
不久前有一位南亞裔外送員向我訴苦,說在樓下遭遇不禮貌對待。明明請升降機裏面的人等等,大叫「唔該等埋」,那人卻刻意關上門。他很委屈地用廣東話說:「我响香港出世,都係香港人,點解會咁對我?」我安慰他,並代為道歉。但我更想告訴他,大喊「唔該等埋」卻沒有人等你,在香港是常態。我在升降機前、商場玻璃門前,遇過無數次。這也許是風度問題,跟歧視無關。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忍耐力一天比一天強…… |
上一篇: | 你眼望我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