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4日
內地最近雷厲風行地推行「雙減」政策,希望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不管這個政策是否有效和能否借鑑,這使我們重新思考香港教育的老問題:功課和補習。
最近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結果指出,東亞地區學生在數學、科學和閱讀領域排名很高,可是學生用於功課和補習時間也多,可以說成績是用汗水、時間和焦慮得來的。
宜在校完成功課
很少人完全否定功課的作用,無論是傳統的鞏固甚至操練式的,還是探索式的、尋找資料式的、建立閱讀習慣式的,其實都是學習的一個部分,最理想的是功課在學校全部完成。在寄宿學校,上課、自習、運動、休閒,甚至作息、衣着、禮節等等,都是學校生活的一部分,通過這些活動培養人才。可惜,因為資源的原因,香港學校差不多都是日校,學校只能組織上課這一部分,其他部分只能在家執行,因此功課變成家課了。
重視「自習課」管理
做好家課,首先的要求,是要學生自己養成一個專心致志和時間規劃的良好習慣。十多年前,我和幾個同事去英國探訪幾間私立學校,探討如何能使成績比較平庸的學生不用催谷而能進入大學,結果發現他們都強調自習課,如果學生每日有兩個小時認真做功課,都應該有不錯的成績,因此他們很重視自習課的管理,要保證學生自己專心致志地獨立完成學習任務。
二十多年前,我協助家庭與學校事宜委員會作一個深入而有關家課的研究時,發現雖然很多學生的功課不是很多,但是學生自己拖拖拉拉,往往要等到補習老師或父母在場督促才能真正的做功課。因此,要達到高效自習,首先要培養學生有良好管理自己的習慣。
家課是否有效,與是否真的由學生自己努力很有關係,家長或補習老師應如何協助學生學習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很多學生遇到難題時,不會自己思考,而是依賴家長和補習老師去為他們解難,完成的習作不是自己的努力,因而失去學習的機會。很多家長「跟」功課,在學生交功課之前更正,這樣失去老師了解學生真正狀況,不但欺騙了老師,更是害了學生。我看外國很多地方的家課政策,就很強調要得到學校和家長的共識,闡明家長應如何履行他們的責任。
既然家課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過多的家課,其實是學校將很大部分學生學習的任務交給家長,而任務能否完成又與家庭背景很有關係,因此有些國家反對學校給學生家課,理由一是反對學校推卸責任,二是違反平等原則。
此外,大部分家課都是文化課,過多家課佔用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時間。這些都是內地雙減的其中理由,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作者為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榮譽顧問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紅魔新時代 蘭歷克為核心 |
上一篇: | 何必偏偏選中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