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4日
波士與BB大纜扯不上,但波士與BB有共通點:都蠻不講理、都受寵壞、要你賠小心,弔詭地配合起來引發會心微笑,難怪卡通片《波士BB》(The Boss Baby, 2017)憑這化學元素大收,全球票房5.27億美元,今年添食。
波士成功人士,做得你波士自然英明,照計豈會任性失算?其一可能正如譯名所語帶雙關的二世祖──第二集嘛,不得不驚嘆香港發行商玩食字能力,近乎入魔。另一可能是,波士雖一步一腳印走來,卻權力令人腐化,絕對權力等於絕對腐化,終變剛愎自用,像退回嬰兒期。
所以,《波士BB》系列的諷刺乃拍給成年人看。
適逢大台剛播完《寶寶大過天》,大家嫌「女一」童童出場太少。根本,影劇通常掛羊頭賣狗肉,也莫怪,小朋友難控制、不懂演技,遂靠父母戲份甚至祖父母戲份搭夠,全劇最出色婆婆龔慈恩和奶奶商天娥,應該改叫《婆媽大過天》。
卡通片可以解決此問題,畫什麼都得。DreamWorks更加駕輕就熟,信心保證,名副其實夢工場足夠表達任何真人BB做不出的表情和動作。但我覺得頗過火了,削弱天真爛漫,宣傳海報嬰兒穿吊帶絲襪一臉陶醉色迷迷模樣,純粹大人強加的趣味。
BB戲,先天注定不能由真BB演給真BB看,看得懂的小觀眾,也起碼十歲八歲吧。再批評編劇如何一廂情願,把BB寫得人細鬼大、老人精,已經多餘,誰不知呢?倒不如看看它想帶出啥訊息。
安徒生童話〈國王的新衣〉裏,唯獨孩子戳破國王(波士)的愚昧驕傲,童言無忌,敢於直斥其非。其實,亦事關孩子具備與當權者某些近似缺點,故此能一眼望穿。至於我們,明明個個曾經身為小朋友,長大後集體失憶,偏偏又自以為了解小朋友。
口頭禪:「我以前都做過小朋友,怎會不了解?」以前?以前你腳板放到上頭殼頂啦,你現在試試?
成就解鎖,世間首要任務,不外討好波士和BB,焉不先睹為快?
我懷着這樣心情進場。
延續上集故事,別太深究箇中科幻原理,總之由波士Ted一個角色穿越成人與BB之間,變成他家族(甚至更多人)都穿越。The Boss Baby: Family Business內地譯作《寶貝老闆2:家族企業》,台灣譯作《寶貝老闆:家大業大》,均比香港準確。劇情與二世祖敗家完全無關,再次證明(本欄經常指出),發行商文膽總愛賣弄小聰明,文不對題亦置諸不顧。
說來失禮,開場十幾分鐘我竟有點跟不上。不知何故,近年美國卡通片往往對白饒舌,念得又快又急,有時屬於冗長無謂;日本宮峻駿諸君倒不會如此,強調空靈和呼吸位。東西方文化節奏大不同。若非蝦頭和林盛斌配音,追字幕挺辛苦。
《波士BB 2細祖》果然不是拍給BB睇。
場景由跨國公司搬到幼兒班,Ted與哥哥變身BB,從而真正體驗到女兒/姪女在學校生活實況。從成年人目光反思學校制度,少不免嘲諷課程太艱深、按成績排名太殘酷之類,也觸及校園欺凌和小朋友孤獨感,當然,一一以嬉笑怒罵呈現。老少咸宜觀眾看着會釋懷解氣,卻想深一層,為人父母者,步出戲院後,可能仍信奉反派BB那一套精英教育觀念。無辦法,社會就是汰弱留強,開心一下,又得面對現實。
Ted身在幼兒班還習慣靠錢解決問題、哥哥低估了女兒的早熟情懷,皆是對成年人自以為是之當頭棒喝;反過來,電影亦忠實描述BB的搗蛋威力驚人和不可理喻,各打五十。嚴肅地講,彼此應該諒解、汲取教訓──如果BB睇得明的話。
主線便講如何對抗反派BB,別小看卡通片的動作場面,正因為卡通,幾橫衝直撞都畫得出,非常刺激,弄得我老眼昏花天旋地轉,一邊擔心小孩子豈受得來?小孩子卻樂此不疲,莫非新人類眼球構造不同?代溝,無處不在。
合家歡電影不妨劇透,反派BB戰敗,哭哭啼啼浪子回頭找老爸老媽安慰,結局與《朱古力獎門人》異曲同工,雖然例牌估到,貫徹重拾家庭價值的母題,大和解,人畜無害,識拍一定這樣拍。
付鈔的始終是成年人,《波士BB》系列捕捉到微妙心理,路線正確,可望繼續槓上開花的。
撰文 :余家強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讀史論曉事 談中美關係 |
上一篇: | 北海道之旅 |